有人說:“十九世紀是鐵路時代,二十世紀是高速公路時代,二十一世紀是網絡——信息高速公路時代”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互聯網信息時代,網絡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而大學生這一群體涉網的人數之多,頻率之高是有目共睹的。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生活與學習帶來方便高效的同時,由于它的虛擬性和自由性,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沖擊。如在網上發布虛假信息,說假話,或抄襲別人的文章。網上活動需要誠信嗎?今天,社會呼喚誠信, 誠信是對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律己慎獨﹑誠實守信理應成為大學生群體的自律準則。在網絡這樣一個虛擬世界中堅守誠信,更能考驗大學生的自律意識。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曾采用非概率抽樣法,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六所大學的在校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800份,進行網絡誠信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網上守法、守規的認同度非常高,普遍希望確立合理、規范的網絡運行秩序并愿為遵守這些規范做出努力。有關數據顯示:85.1%的學生反對“在網上,使用者可以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觀點,遠遠高于持贊同態度的4.8%;80.6%的大學生反對“在網上,可以不經允許闖入他人計算機系統”的觀點,只有6.8%的人贊同這個觀點。在他們的實際上網行為中,94.6%的大學生從沒有或很少“未經同意就進入他人計算機系統”;94.8%的人從沒有或很少“暗中借別人的密碼來用”;83.4%的大學生從沒有或很少“下載別人的論文作為自己的作業”;69.2%的大學生從沒有或很少“在網上做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情”;50.6%的大學生認為“用OICQ與人聊天時說假話是不道德的”,是對此持反對態度的25.5%的近2倍。但同時,又有55.7%的人認為“在OICQ上使用假個人資料是自我保護的方法”,是對此持反對態度的18.4%的3倍。 在平時上網時,經常或有時“使用網上資料但沒有注明出處”的人占53.8%;經常或有時“不用真實的個人資料在網上結識網友”的人占41.4%。可見,目前多數大學生在意識上能清楚地分辨是非,知道該做什么與不該做什么。他們在認識上是積極的和正確的,并且在努力追求內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他們的自控能力又相對較弱,規范自己行為的自覺性往往又比較欠缺,網上行為的誠信度較低。
一、大學生網絡活動中誠信缺失的原因
1.網絡的虛擬性及各種信息垃圾弱化了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網上的等級、性別、職業等都盡可能小地隱去,不管是誰,大家都以符號的形式出現,傳統道德關于誠信的制約機制被弱化,撒謊、盜竊、詐騙等丑惡行為是在鼠標的點擊中發生的。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丑惡的一面在這樣一個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環境中會得到宣泄。再加上網絡的不規范性導致了網上出現很多假信息、黃色信息等垃圾信息,讓大學生們認為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可以任意而為。他們在網下的生活中也會遵循傳統的誠信美德,他們講誠信只對周圍的熟人負責,而在網絡中,誰也不認識誰,即使說了假話也不會有人知道。網絡的不安全性也讓大學生們使用假個人資料有了借口,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為了自我保護,把不誠信的行為合理化了。
2.網絡法制的不健全導致網上失信成本過低
聊天時說假話,不用真實的身份結識網友或注冊郵箱,寫文章時引用網上的資料而不注明出處等,這些不誠信的行為不僅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網上資源那么豐富,也不一定會被人發現,因而也不會受到傳統的道德譴責。一些失信者能從中獲利,失信行為成本過低,失信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誠信度低的重要原因。
3.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滯后性
大學生們面對網絡時沒有一個實用道德標準,他們只能以傳統的道德標準來應對網絡,可網絡的許多特有的特性又讓他們無所適從。大學里開設的思想道德課,把誠信知識的傳授等同于誠信品德的培養,完全忽略了學生誠信品德的形成與其年齡特點及情感體驗的聯系,導致了大學生在應付考試或在公共場合表達的思想與內心的價值取向大相徑庭,形成了雙重人格。因此這種誠信道德教育也只能造就出口是心非的偽君子。有的學生整個學期都沒認真聽過一節課,甚至沒翻過一頁書,而到了即將考試時就臨時突擊一番。在對學生誠信等基本的道德評價方面也沒有硬性的、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標,這些無疑都大大防礙了大學生誠信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大學生網絡誠信道德教育的措施
1.樹立誠信為本的道德思想觀,加強自身的誠信道德修養,從自身做起,積極倡導網絡誠信。誠信原則是我國傳統道德價值凝煉的總結,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大學生應該不斷地提高道德素質修養,加強自己的誠信意識。大學生應樹立誠信為本的道德思想觀,把誠信作為生活處事的原則。從道德操守著眼,從日常生活著手,最后使誠信行為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只有實現思想道德修養的全面提高,加強誠信意識,大學生才能在網絡這樣一個虛擬世界中律己慎獨,堅守誠信。
在網絡信息環境中,任何一個網絡行為主體在傳播網絡信息時都必須做到真誠相待,不欺詐、不虛偽,傳播的信息應忠實于客觀事實。信息的真實可靠是網絡發展的基礎。正因為信息的真實才能夠為傳者和受眾提供有益的幫助,也正因為信息的真實人們才相信并利用網絡作為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如果網絡信息是虛假的,人們就會逐漸遠離網絡。而大學生們更應該為此而努力。
2.開設網絡道德教育課程,加大網絡誠信道德宣傳的力度,形成正確的輿論環境。高校可以開設網絡道德教育課程,或者在《思想道德修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理論》等有關必修課程中強化網絡誠信教育的有關內容,把誠信道德教育的內容融入有關專業課程的講授中,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校園里加大網絡誠信道德宣傳的力度,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引導,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教會學生正確利用網絡,發揮其進步作用,進行網絡學習、查找資料、聊天交友等。在生活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聊天、設置信箱等方式與學生保持聯系,及時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幫助學生培養較好的網德。網絡的智能性和工具性讓我們離不開網絡,只有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才能促進網絡的更好發展。雖然網絡營造的是一種虛擬空間,但網絡的背后是真實的人,在通過BBS或OICQ與人交流時,只有真誠相待才能結下深厚的友誼。目前網絡中雖然有一些不好的、虛假的信息,但我們不能有從眾心理,應自覺抵制,從自身做起,呼喚網絡誠信。
另外,教師還要善于從網絡中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加以分析指導。讓學生認清網絡誠信的價值所在,自覺維護網絡誠信。
3.健全網絡法規,規范大學生的網上誠信行為。為了清除網絡垃圾,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生活空間,應制定相應的網絡法規,以嚴肅網絡紀律,規范大學生的網上誠信行為。
現在,世界各國都已經開始網絡立法工作,加強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我國網絡立法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1996年2月國務院頒布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是有關計算機網絡管理方面制定較早的法規,其它的主要法規有《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中國金橋信息網公眾多媒體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已經2003年3月4日文化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互聯網IP地址備案管理辦法》也已經2005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第十二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5年3月20日起施行。
學校道德教育工作者應組織學生認真學習、了解有關網絡法規和法律的內容,并制定適合大學生的相關的網絡管理制度與處罰方法,規范網絡運作,教育和引導學生誠信上網。
4.建設校園網站,占領網絡陣地,倡導網絡誠信。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園網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網絡道德,開發健康積極的信息資源,使網絡成為高校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陣地。
在校園網站和網頁中,可以開設“德育政策法規”、“德育資源庫”等欄目,讓大學生學習德育的基本理論;設立“誠信論壇”、“誠信故事”等欄目,讓師生參與發表見解,為學校誠信道德教育提供平臺;設立“家庭教育”、“社區活動”等欄目,為師生提供溝通交流的天地;通過校園網的BBS,開設“院長信箱”,讓學生在網上真實地反映思想,反映意見;開展一些名師講座,進行學生與老師的對話;讓學生以實名身份進入論壇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聘請畢業的成功校友回來開相關講座,讓學生感受誠信對事業成功的作用等,這些都會對學生誠信觀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今天,網絡正在改變著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幾乎一切領域。有學者宣稱互聯網是人類繼“知道用火”之后的第二件對人類社會造成革命性轉變的重大科技事件。為了更好地發揮網絡的巨大作用,讓它較好地承載起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的需求,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們,就不能糟蹋網絡,要以我們的誠信,鑄就網絡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