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經邁入信息和網絡時代,計算機作為信息和網絡時代的一個重要工具,已經廣泛應用到我們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掌握和應用計算機不僅是信息和網絡時代的需要,而且已成為當今合格人材的必備素質之一。
為了培養優秀的中職畢業生,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提高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職業中專的學生有自身的特點,不同于大中專學生,因此職業中專計算機教學更應掌握有效教學方法。下面就多年來從事職業中專計算機教學的工作總結,結合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 真正做到
把實踐技能的培養放在首位
計算機教學是一門技能性、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它的理論性的內容大都比較抽象難懂,對職業中專的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困難,加之目前大部分職業中專生入學沒有門檻,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知識面較窄,整體學習積極性不高,自學能力較差。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寓教于樂,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例如我借助多媒體教學軟件,進行直觀、形象教學,這種集圖像、聲音、動畫、文字為一體的教學手段,能充分地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能更好地領悟和記憶,符合中專生的心理特點,且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在興趣的趨使下,加強操作性教學尤為重要。計算機教學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它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它比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要更新得快。職業中專生側重點應主要在于使用,讓學生掌握一些計算機操作的實際技能,這既符合該學科的特點,又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要求,從而能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學應以上機為主,同時機房上課要求我們的教師由以往的知識傳播者,變成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向導或顧問。
對于大部分職業中專學校來說,無論是從教學安排和常規教學檢查來看,大都是重理論輕實踐,重課本輕實驗,教學的重點在課堂,學校很重視教師的教案,而教案絕大部分內容是理論課。領導聽課也只聽理論課,不注意觀看實驗課的教學,考核的重點也在課本上。職業中專學校的任務是培養操作員而不是研究員,理論教學一般說來比普通高校還有一定的距離,學生長處是實際操作,他們的操作水平并不比普通高校的學生差。我們應該揚長避短,找準自己的位子,將教學的重點真正轉移到實際操作上來,淡化理論,突出實踐。
二、課堂大膽嘗試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職業中專生的學習自覺性普遍較差,如果是教師滿堂灌,一言堂,學生往往不愿聽課,在下面要么睡覺,要么講話,而如果改變常規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則情形就不一樣了。本人經過實踐證明,在職業中專計算機教學中,“先學后教”的模式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和較好結合。在引導學生進入自學特別應該注意的是“自學”即學生自主的學習,而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教師應努力做到一個臨時顧問的角色。這樣做可以給學生留足個人空間,在自己尋找課本知識的時候,不因有教師的引導在思維上有太多的制約,學生就會對課本上的操作有所探尋,會經常性地提出一些課堂中與教師認為的“重點”不同的知識點,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另外,學生自學時教師一定要認真工作,千萬不能走過場。有的學生可能沒有自學習慣,或不善于自學,或自覺性不高,但教師不能放任,可及時表揚自學速度快、效果好的學生,也可以和后進生說幾句悄悄話,幫助其端正自學態度。學生自學時,教師要加強調查,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暴露出薄弱環節或疑難問題,并整理歸類,為后教作準備。
學生“先學”后,教師再“后教”,即通過評判、點撥、更正、歸納,使學生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進一步條理化,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環節中所教的內容應該是一般學生自學后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學中暴露出來的主要的傾向性的疑難問題。教的方式,一般應讓已掌握的學生主講,如學生講對了,教師則肯定,不必重復。學生講得不完整,或不到深度,教師要補充。學生講錯了,教師要及時更正。教師不能就題講題,只找答案,而要尋找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教師講的時間雖然很少,但既能解決好疑難問題,又開發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終身發展。
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當堂完成作業、參與嚴格的訓練,這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基本環節。在這個基本環節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第一,保證訓練的時間在20分鐘左右,不得少于15分鐘,讓學生能在實踐中,把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第二,訓練的內容重在應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性的“做”,不搞死記硬背。第三,訓練的形式像競賽、像考試那樣讓學生完全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這樣的課堂訓練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如拓寬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磨練學生意志,增強競爭意識、獨立意識,培養雷厲風行的作風、嚴謹的態度等等),同時能夠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及時反饋準確的信息,便于教師課外有針對性地輔導。
三、 上機大膽嘗試
“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教學目標直接影響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師應該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從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出發,根據學生、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面對瞬息萬變的計算機技術和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怎樣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筆者進行了“任務驅動”教法的嘗試。
所謂“任務驅動”,指的是根據教學的內容,設計一項項“任務”,通過講解或讓學生自學、討論或操作實踐等方法去完成“任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做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任務,提供一些具體的問題及小專題研究,創設某種情境,少講多練,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形成自己使用計算機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在講Word的圖文混排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制作一張海報,只向學生講清楚要求,比如什么地方需要圖片、設置成什么效果、設置什么環繞方式等。然后讓學生動手制作,教師巡回輔導,結束時再作必要的小結和提煉。這樣,可實現個性化教學,解決“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對提高職業中專實訓教學效果是行之有效的。再如,鍵盤練習常令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若設計一些小競賽,可極大地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總之,計算機教學從內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規教學的模式,教學內容要盡可能跟上計算機軟、硬件形勢的發展,教學方法上要多讓學生自己動手,以是否已熟練掌握操作方法為準,教學形式要多樣化,以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