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禮平(寧波大學生命學院)
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在今后及今后一個時期,缺少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造性人才,已成為制約我們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泵鎸逃F代化的不斷發展,它為高校人才培養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如何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越來越成為我國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必須回答的問題,而推行導師制將是一項極為有效的工作機制。我院推行導師制已有三年,在實踐中我們深感在理工學科中推行導師制對學風建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導師制的起源與發展
“導師制”(tutorisat system)早在十四世紀就由英國教育家提出。十七世紀,英國的牛津、劍橋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這種制度,其實質也就是對研究生的“個別輔導制”,并不用于本科生。1869年,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Eliot)在哈佛力主推行本科生選課制(elective system)。伴隨著選課制出現,1872年,哈佛大學開始實施學分制(the credit system)并很快帶動美國其他高校實行選課制和學分制。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長,積極倡導“兼容并包”的方針下進行北大的教育體制改革。開始推行本科生導師制。隨后許多高校仿效。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一度學蘇,學分制被廢止,高校改為學年制。直到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試行學分制,開始在一些重點大學推行了導師制的管理模式。經過十幾年的摸索,我們對導師制管理模式已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也從中顯示出社會主義高校的自身特點。
從導師制的起源來看,他主要來源于兩大條件:其一,是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即推行學分制。其二,是教育個性化的發展——要求重視激發與培養學生個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呼喚。因此,導師制的推行很大程度適應了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但從人才培養要求來看,導師制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因為,人才培養是多元化的,不但需要個性化,也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共同要求。培養與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尤其作為社會主義高校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如政治性、民族性、時代性等要求。我們簡單地引進西方導師制的管理模式是不夠的。因此,在新形勢下高校探索一條完善的學生培養新途徑、新機制是十分重要的。
二、導師制與班主任制或輔導員制的區別
導師制、班主任或輔導員制都屬于學校教育管理體制內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主要圍繞學生培養的工作機制。對學生的培養是全方位的,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說,全面推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只靠導師制或班主任制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社會與學校各方面力量的努力才能完成。對此,我們在探索學校教育機制中力求創新,尋找適合學生與教育發展規律的教育新機制。在長期實踐中,我們發現推行導師制與班主任制相結合的新型培養機制,是符合當代中國高校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對于導師制與班主任制我們都可以稱為“導師制”。這里的“導師”包括了教師與班主任或輔導員,因為他們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某方面的導師,有著共同的職責——培養學生成才。只是在實際工作中側重點不同、特點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在人才培養中具有各自的優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于承擔教學、科研指導作用的教師稱為學科導師,對于承擔思想品德教育任務的教師可稱為班導師或輔導員。因此,對于導師制內涵的拓展是十分重要的。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學生培養機制上采用方式有多種,其中有導師制與班主任或輔導員制。過去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把此混淆、或者相互對立,都是一種失策。過去,我們許多高校在具體管理模式上以“班級”為單位,管理內容側重于學生的思想品質和日常生活。管理者大多為年輕教師和政工干部。幾十年來,這一管理模式在學年制高校中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也顯示出班主任或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
(一)班主任制的優點
1.對于當前一些學生行政性工作的落實,班主任與輔導員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眾所周知,當前高校貧困生占有20%以上,如何做好貧困生工作,做助學貸款、幫困助學等工作不是靠專業教師所能承擔的。還有現在每年新生中約20%左右的同學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因為現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大重點便是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專業教師也是難以承擔的。它需要班主任或輔導員們的工作才能完成。
2.學生社會化進展加快,需要班主任、黨團組織、輔導員們的工作才能完成。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培養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已成為學校的重要任務。教學教育內容與形式必須要創新,把學校與社會連成一體,已勢在必行。因此,在加強學校內教育的同時,必須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因而,每年的社會實踐鍛煉,一方面靠學生自己,另一方面也靠學校黨團組織和政工人員的組織,才能使活動起到作用。因此說,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需要政工干部的努力。
3.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組織能力,需要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努力。因為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組織能力必須在一個群體中才能得以培養,學校最基本單位是班級,如果沒有班級,恐怕學生的集體感、團隊精神培養會受到很大的損失。有了班集體,必須有班主任的管理。
盡管班主任或輔導員管理模式有許多優點,但是隨著學校實行學分制和后勤社會化以來,原先的班集體受到沖擊。許多原有的群體發生變化,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個性化教育也隨之而來。尤其隨著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重視學生綜合素質,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學校教學與教育改革的主題。這些對教育理念與學校管理必定帶來巨大的影響。
(二)班主任制的弊端
1.個性化教育存在問題。因為班主任、班導師制面對的主要是班集體建設,而且許多班主任、班導師都是年輕教師或由行政干部兼職,不可能開展一些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因而,無法做到完全個性化教育。
2.學風建設存在力度不足。由于許多學校班主任或班導師制都由年輕教師或行政管理干部來擔任,他們有時很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科發展的特點,因而在推進學風建設上就會顯得力度不足。
3.難以落實全員育人的目標。以班級管理為主體,很多教師難以做到具體的育人工作,只能靠課堂教學方式來完成育人工作。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對師生關系的沖擊影響,要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的確很難。如果沒有一種機制,提供一種載體,難以體現出教育的責任感,我們提倡的“全員育人”的目標也無法完成。
導師制(實際上只能稱學科導師制)可以彌補班主任或輔導員制的不足。所謂導師制就是利用教師的科研能力、學術水平讓學生參與課題研究。以教學、科研為紐帶,每位導師指導3-5名學生,幫助學生選課、學業理想設計和學生科研活動。形成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一種教育互動機制。導師制側重于對學生的學風、科研工作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它具有自身的特點。
(三)導師制的特點
1.導師必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富有責任心。
2.充分發揮導師在教學上的指導作用與學生學習上的主體作用。
3.導師制具有連續性,它可以從一年級貫穿于畢業。
4.具有親和力和個性化教育的特點,因為由一名教師指導3-5名學生,以教學、科研為紐帶,連接著導師與學生,關系直接。因此具有較強的親和力。
5.導師制也存在弊端。首先表現在導師的價值觀對于學生的影響作用很大。因此,對導師的要求也很高。在現實中做好這項工作難度很大。其次,由于導師只能帶少數同學,這樣不利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集體觀的培養。這些問題只能靠在群體管理中得以解決。同時,對于學生的心理問題、生活上的困難導師也難解決,只能靠黨政組織給以解決。
三、實行導師制的意義
在推行導師制的實踐中,我們深感其意義很大,尤其對于理工科學生更加重要,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方面:
(一)推動了理工科教學改革,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機會。實行導師制,必定要求學校與教師重視科研,爭取各類課題,同時也必須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因此,在教學計劃改革中,必須更多地重視學生實驗環節的設計,拓展學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這對理工科教學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為了更好推行導師制,使學生在四年中學有所成,必須對理工科類本科實驗室進行改革。像我院在食品科學、生物工程、水產養殖學、生物技術等專業相繼推出開放實驗,指定管理人員,制定管理制度,采取自行選題進入開放實驗室開展科研活動,這些措施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導師制的成效。通過加強學生科研工作,增加了學生參與實驗的機會,改變了過去只在書本上談知識,無法從實驗中去求證的現象,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由此來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人才培養打下基礎。
(二)實行導師制對促進學生學風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由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參加科研活動,既鍛煉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時又從科研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從實驗中求知識,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我院幾年來的實踐來看,成效明顯。近三年,我院生物技術、水產養殖等專業的學生考研率達到50%左右。
(三)實行導師制促進了“全員育人”德育目標的貫徹與落實?,F代教育的一個理念,就是推進“全員育人”的德育氛圍,保證素質教育的開展。但是要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并非一件易事,它不僅要有制度,還要有一整套運行機制和氛圍去激勵全體教職工投入到育人工作中。其中發揮教師在育人中的主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從目前各學校來看,尤其經過市場經濟的影響,要保證絕大多數教師真心、真意、真情地投入到育人工作中去是非常困難的。但通過導師制,可以比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作用,尤其讓一些有名望的教授們去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載體,讓教師們在指導學生科研中關注學生的成長,這是一件最好的德育工作,真正使德育工作產生實效。
(四)實行導師制,體現了個性化教育的要求。由一名教師指導3-5位學生,這樣能讓導師從個體上去教育去引導,在教學中能夠做到手把手地教學,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學相長,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推行導師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學校要從人才培養高度重視導師制的推行。因為推行導師制不僅是學校管理機制、教育理念的變革,更是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學校要從制度上保證導師制的健康運行,這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一要與教師業績相掛鉤。對于成績優異的導師進行獎勵與表彰。二要與教師工作量相掛鉤。做導師的教師,要給予相應的科研工作量,這樣使他的勞動得以承認。三要建立學生科研基金和營造學生科研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讓學生有機會、有條件來申報課題,保證其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從教學改革中考慮導師制。在推行導師制中必須深化教學改革,要以立足創新型人才培養為著眼點,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尤其對理工科類的基礎實驗室的配置與管理,必須要面向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加大開放實驗室的建設力度。同時,學校對于學生科研工作作出相應的學分,以鼓勵導師制的持之以恒。
(三)學校要從構建“全員育人”新德育模式中考慮導師制。推行導師制,不僅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為學校提供了一條新型的育人之路。因此,學校黨政團要協調各要素,共同來打造好導師制,尤其要對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加以改革,以增加學生科研活動的經歷,拓展評價的新思路。要積極探索育人的新路子、新機制,努力構建起導師制與班主任制相融合的新型育人機制,以充分發揮導師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