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林(浙江杭州財稅會計學校)
在德育工作中落實對學生的全方位保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實施后,對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在不斷深化,對青少年教育日益重視,但從我們的實際情況看,對于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學生權利的保護,我們的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落實還不夠,具體制度和措施還很不完善,所以在校園內還經常出現對青少年學生安全構成威脅、侵犯學生權利、妨礙學生正常學習生活和發(fā)展的現象。本文結合作者的教育工作經歷,對學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全面落實對學生的保護作一些探討。
一、德育工作中突出學生保護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中對學生保護,就是依法保障青少年學生享有的一切合法權利,促使其健康成長,成為身體健康、思想健全、行為自治、生活自立的社會公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有關青少年保護法律條例,青少年學生的合法權利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學生的生存權利,包括生存權、身體權、財產權、醫(yī)療權、言論自由權、人格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
第二方面是學生的發(fā)展權利,包括社交權、結社權、學習權、受教育權等。
以上青少年學生的合法權利是保障他們正常學習生活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重要準則,我們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必須遵循這一準則,才能保證德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第一,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是德育工作的第一步。以德育人首先要求我們教師以德待人。教師、班主任及相關部門甚至于所有與學生學習生活和發(fā)展有影響的人員,在關注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要以自身正直明理的言行影響他們,要做到尊重學生。學生正處于社會化、成人化的關鍵時期,教育工作者的態(tài)度言行直接影響他們處事待人的態(tài)度,我們教師做不到尊重學生的合法權利,又如何能培養(yǎng)學生去遵守學校和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
第二,以理服人必須重視以法護人。傳統德育工作中教師和家長強調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只要為了孩子好。忽視了教育形式和手段的合理和合法性,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適得其反。特別對于中學生,處在個性要求十分強烈的階段,我們如不注意對其權利的尊重和保護,就很難達到以理服人。只有重視對學生的法律保護,才能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準確理解自身權利和義務,養(yǎng)成遵守學校和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自覺性。
第三,以紀管人首先應以法定紀。我國教育工作的法制化、規(guī)范化起步較晚,長期以來教育工作中行政指令化影響很深,直到現在,很多學校的紀律規(guī)范還沒有按照有關法律要求加以修改,對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形成了多方面的負面制約,如對違紀學生的體罰、限制其正常上課、甚至不讓注冊入學等,嚴重影響了學生行使學習的合法權利,影響了學生對學校學習的情感和興趣。所以,學校和教師必須重視教育行為規(guī)范的合法性,依法制定學校的相關教育紀律,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當前學校德育中
忽視學生權利保護的常見現象
當前在一些中學,特別在高中學校(非義務教育階段)在學生德育工作中忽視學生權利保護的現象較普遍,主要是對于違紀現象的教育和處理。很多學校、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合法權利的尊重,歸納為以下幾類:
1.對學生行為公開評論,忽視學生隱私權的保護,侮辱人格。如:對男女學生的“親密”行為,有關教師在未作詳細了解的情況下,主觀判斷為早戀,并在食堂、教室等公開場合對有關學生發(fā)表不利于學生的看法;對身材較胖行動不便的學生在同學中的不雅評論,教師不加以阻止;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不僅不給予幫助,反而以不當語言諷刺等。
2.違法設立懲戒的政策。如:對有違紀行為學生給予跟班試讀、勸退、轉學、取消學籍,甚至經濟處罰等懲罰,特別是對于屢犯學生,視其為麻煩,以各種方法迫使家長和學生接受學校的處理。
3.以主觀意志對學生作出教育評價。對學生違紀,如缺曠課、同學間沖突現象,有的教師沒有進行深入調查了解,憑對學生的主觀印象和別人的傳說就對某學生做出處罰;對經常未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不注意幫助輔導,而往往在成績評價時簡單進行貶低。
三、學校德育工作貫徹
對學生權利保護的要求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轉變教育理念。一是要轉變傳統教育中教師中心觀念,突出學生主體的重要性。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是平等的,要使德育工作有積極效果,就要把學生看成一個獨立主體,尊重其合法權利和要求。二要確立依法德育觀念,法律是一切行為的基本準則,德育工作也不例外。所以強化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觀念十分重要,特別要轉變有的教師思想中“我怎么樣做都是為你好,能有什么錯?”的觀念。
其次,依法改進和制定適應當前德育要求的學校管理規(guī)章制度,重視對學生的權利保護。學校一些違反青少年學生權利保護的懲戒類土政策,是教師落后教育觀念難于轉變的庇護傘。所以取消這些制度性依據,是落實對學生權利保護的關鍵措施。沒有了這樣簡單壓制的德育制度,就是要激勵我們教師探索以更人性化、更重視思想交流的方法去教育學生、感化心靈。
再次,要重視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過程中對學生保護要求的體現。硬件方面,校園的教育設施和文體活動條件的具備是一個基礎,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條件,也是校內健康的課余生活開展的需要。軟件方面,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多樣的學校活動、形式各異的教育學習形式是對學生有效的保護,它們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激發(fā)學習興趣,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生獨立正直的人格形成。所以,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豐富多彩的教育過程是最好的德育形式,也是對學生最好的保護。
最后,要對學生進行更深入的自身權利保護的宣傳,促使學生自己準確理解有關權利和義務,并準確運用合法權利、以準確行為保護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