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萍(江南大學師范學院)
一、問題的提出
青少年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出現了新的特點,具體而言,其神經系統的發展出現了興奮強、抑制弱的特點;情緒具有易感性、情緒反應強烈,容易產生激情;與成年人相比,意志力較薄弱,易受暗示,自制力較差。青少年特有的這些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面臨困難時更易產生挫折感,并且挫折反應更為強烈,遭遇挫折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緊張、壓抑等消極情緒與沖動行為。這些不良的情緒反應與消極行為會影響其個性的健康發展,減弱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發生行為偏差。嚴重的會導致心理疾病,甚至違法犯罪。所以,研究青少年的挫折心理,對于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二、挫折與耐挫力
挫折是指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于遇到障礙和干擾,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受挫情境,即由一定的內外障礙使需要的滿足處于受阻或中斷的情境。二是挫折認知,個體對自身及挫折情境的認知、評價。三是挫折反應,即由一定障礙和干擾致使需要不能滿足而產生的情緒反應。青少年在學習、生活的道路上,往往會遭遇無數的煩惱與痛苦,如學習成績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求知欲沒有得到滿足;受到同學的排斥、老師的批評、與雙親關系不良;得不到老師、同學的信任,受到輕視,沒有評上三好生;個人的興趣、愛好得不到成人的支持,受到過多的限制和責備等等。因此,對于他們來講,挫折是難以避免的。但挫折是種主觀感受,在相同的情境下,各人的主觀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某情境對于某人構成了挫折,但對另一個人并未構成挫折。在同樣的條件下,不同個體的挫折反應強度也是不同的,有人反應強烈、痛苦萬狀、尋死覓活;有人反應微弱、若無其事;有人百折不撓、愈挫愈勇;有人卻消極頹廢、一蹶不振。在挫折反應時間上也不同,有人時過境遷、轉瞬即逝;有人耿耿于懷、永世不忘。面對同樣的情況,個體反應為何會如此大相徑庭?這除了與個人的抱負水平有關外,還與個體的耐挫力有關。
耐挫力包括挫折容忍力與挫折超越力。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遭受打擊后免于行為失常的能力,即個人承受環境打擊或經得起挫折的能力。一般而言,挫折容忍力高的人,能承受重大挫折,即使大難臨頭,依然能鎮定自若、泰然處置,保持心理平衡;而挫折容忍力低的人,稍遇挫折,就消極頹廢、悲觀失望、一蹶不振,甚至導致心理疾病、行為異常。挫折超越力是指個體采取積極的防御機制,以積極進取的精神,戰勝挫折,獲得成功。有挫折超越力的人,面對困難能積極進取、保持希望、樹立信心;能看到挫折的客觀必然性,又能認真分析挫折的真正原因,最大限度地利用客觀條件中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由此可知,遭遇挫折并不可怕,關鍵在于要有較強的耐挫力。
三、青少年耐挫力的培養
耐挫力的高低關系到青少年能否戰勝挫折、身心能否健康發展,因此,加強對他們進行耐挫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1.正確認識并對待挫折,減弱挫折感
要指導青少年認識到挫折是難免的,正如古語所說:“人之挫折十之八九”,重要的是要學會以平常心態去面對挫折。社會生活極其復雜,充滿矛盾紛爭,個人的需要不可能完全得到滿足,遭遇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如天災人禍、學習成績不如意、人際關系緊張等等。所以,不必把每件事都看得過重,要學會以平常心態去面對挫折,這樣,就不至于產生過度的消極反應。
還要幫助青少年認識到挫折對個體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既要看到它的消極作用:影響身心健康,減弱自我控制能力,發生行為偏差,影響實現目標的積極性等;又要看到它的積極作用:提高個體的認識水平,增強個體的意志力,提高個體適應環境的能力等;既要看到過度的挫折可以產生減力作用,對實現目標喪失信心,一蹶不振;更要看到適度的挫折可以產生增力作用,給人以勇氣與力量,催人奮進,激勵人們不畏困難、奮力前進,去實現目標。要引導青少年意識到挫折甚至可以創造出奇跡,古今中外很多出類拔萃、卓有建樹的人,都是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在逆境中成才的:屈原被放逐,賦成《離騷》,司馬遷重刑著《史記》,歌德失戀寫成《少年維特之煩惱》等等,因此,面對挫折,要充滿信心,不悲觀、不氣餒,要把它看成是磨煉自己意志的機會,主動迎戰并力求戰勝挫折。
2.確立適宜的抱負水平,改善挫折壓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抱負水平的高低與變化受個人的學習成敗經驗的影響。學習成功的經驗一般能導致抱負水平的提高,早期的成功可以促使兒童建立自信心,增加對成功的期望,并且在遭到失敗時也能使人不被失敗所壓倒,并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相反,早期學習中不斷遭受失敗,失敗后的消極情緒和行為會影響或降低抱負水平,失敗愈慘重,愈會妨礙兒童今后的努力程度。所以,對經歷長期失敗、缺乏學習信心、喪失成功希望、自暴自棄、害怕挫折的青少年,成人要注意創設條件,幫助他們獲得好成績、取得進步,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滿足與快樂,從而提高學習的自信心與抱負水平,鞭策自己努力奮斗,發揮潛能,獲得成就感。在遭遇挫折時,也能經受得住,并善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獲得成功。對盲目自信、自我評價過高而經常體驗到挫折感的青少年,成人要引導他們客觀分析自己,全面、辯證地認識、評價自己,提出切實可行的,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即適宜的抱負水平。學生只有通過追求這種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敗的目標,才能培養起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并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障礙,超越挫折,獲得成功。
3.合理運用心理防御機制,緩解挫折壓力
挫折會使人的心理平衡遭到破壞,但如果能及時采用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就能緩解心理沖突,避免精神上的痛苦與焦慮,維持心理平衡。因此,面臨挫折,要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節,靈活運用補償、宣泄、疏導、合理化等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借以減輕心理壓力,使自己不受傷害,以更好地適應環境,戰勝挫折。補償是指目標受阻時,暫時放棄,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來加以補償,即所謂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有人因學習成績不理想而感到痛苦時,可指導他從文體等活動中加以補償;當有人身體有缺陷而感到自卑時,可指導他從創造活動中加以補償,實現自身價值。補償對于緩和挫折所引起的內心沖突,是個很好的方法,它有助于調整自己的行為,發揮自身潛能。合理宣泄是指人們對挫折等一系列刺激所引起的心理障礙進行排除和疏散,以減輕心理壓力、減弱情緒強度的一種心理調節方法。疏導是指當人們受到挫折時,向親友傾訴、組織匯報,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忠告,排除心中的積郁,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合理化是指當個體遭受挫折后,找出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進行自我安慰。有兩種表現:“酸葡萄”式和“甜檸檬”式。前者指人們想要但又得不到的東西,就故意說它不好;后者指人們對自己的東西,心里并不喜歡,但表面上說它好。合理化有助于精神安慰,在生活中,人們的需要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進行自我安慰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我防衛方法。
4.進行逆境嘗試教育,增強耐挫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生活經歷是影響耐挫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個人從小嬌生慣養,各種欲望都能輕易得到滿足,一帆風順,沒有經歷失敗、困難,就不能獲得挫折經驗,稍遇挫折,就難以承受;相反,如果一個人從小受到挫折教育,經歷過多種逆境的磨煉 ,遭到挫折,就不會被挫折壓跨。所以,家庭、學校、社會要多方面配合,加強對青少年進行逆境嘗試教育,在學習、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創設一些“逆境”,布置有適當難度的任務,讓他們嘗試挫折、遭遇困難,學會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磨煉意志、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積累戰勝挫折的經驗,增強耐挫力。在這方面不少國家都有有益的做法,如美國青少年的學工教育、日本青少年的荒島生活、法國青少年的鯨魚學校等,對增強青少年的耐挫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5.完善人格,提高挫折容忍力
有樂觀、開朗、自信、豁達、堅強等良好人格特點的人,遭遇挫折,既不會耿耿于懷,也不會逃避現實,而是會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挑戰,戰勝挫折,會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船行橋頭自然直”的信念,認識到道路雖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無限風光在險峰,只要不懈努力,一定能登上光輝的頂點。因而,他們能滿懷信心與希望,積極進取,自強不息。而性情急躁、心胸狹窄、意志薄弱,有認知偏差的人,容易遭受挫折的傷害。所以,成人要重視培養青少年一系列良好的人格特點:樂觀開朗、自信豁達、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等,以提高他們的挫折容忍力。
6.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減輕挫折壓力
有朋友,就有支持 ;有鼓勵,便能振作精神。在人生失意或身處逆境時,如果能向知心朋友傾訴,把心中的積郁、煩惱、痛苦傾泄而出,心情就會變得輕松,還能從他們那里得到安慰、鼓勵、支持,重新振作精神。因此,要指導青少年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結交知心朋友。要教育他們在生活中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待人真誠,對人表示友好,由衷地贊美他人,使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