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奇(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引言
語言學習總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中進行的,而學習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影響學習活動發生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切情況和條件。本文中的學習環境指的是課堂的社會心理因素,包括關系(參與感、協作力和教師支持)和目標取向(任務取向和學習)。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系統具體由七個部分構成:學生凝聚力、教師支持、課堂參與、任務取向、語言學習、學生間的合作與平等七個方面(本文的劃分主要是根據學英語課堂的社會心理因素,不含物理環境因素)構成的。然而,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的學習環境的認知對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能有何影響?本文旨在討論此問題,并探討通過改善學習環境來改變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效能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等七所高校的1057個非英語專業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參與了調查。調查分為定量調查和定性調查兩部分:定量調查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定性調查主要通過觀察訪談。問卷共有80道問題,主要考察三部分:(1)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認知情況,(2) 大學英語學科和英語使用的態度,(3)大學英語學習效能。筆者在各班級分發問卷時即對該班級的大學英語課堂進行了觀察,筆錄了所見所聞。在完成問卷后,筆者自行設計題目,對學生和任課教師進行了訪談,目的是了解學生做問卷選擇時的理由以及師生們對大學英語學習環境的想法。
三、結果與討論
本調查利用SPSS數據分析軟件,分析了1010份問卷(1057份,除47份無效問卷)。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討論數據分析的結果。
1.學生對“課堂實際情況”和“理想的課堂”的認知差異
從數據結果來看,學生們對“課堂實際情況”和“理想的課堂”的認知差異很大。具體來說,學生們對“理想課堂”的認知比他們對“課堂實際情況”的認知要高很多。尤其是在“教師支持”、“參與”和“平等”三方面,這種差異更為明顯。
這說明,大學英語課堂實際情況與學生們心目中的理想課堂還相差甚遠,即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教師去完善,使其趨近于學生理想中的課堂。尤其是要加強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支持,學生對課堂的參與以及學生之間的平等氛圍??傊?,學生們對“課堂實際情況”和“理想的課堂”的認知差異可以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所借鑒。
2.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認知與他們學習態度之間的關系
通過單因素分析和多重比較,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科和英語使用的態度與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七個方面都有很大關聯。尤其是“教師支持”與“平等”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最大。
這表明,可以通過改變大學英語課堂的學習環境的七個方面來改善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科及英語使用的態度。尤其是要提高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支持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氛圍。
3.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認知與他們學習效能之間的關系
同樣通過單因素分析和多重比較,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科的學習效能與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七個方面都有很大關聯。尤以 “學生凝聚力”與“任務取向”對學生學習效能的影響最大。
這意味著,可以通過改變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七個方面來提高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科的學習效能。尤其是要提高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凝聚力以及他們對學習任務取向的認識。
4.教師和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認知差異
在訪談中發現,教師和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認知存在著一些差異。尤其是在“教師支持”和“參與”兩方面。例如:很多學生在回答“課堂上老師和我交談”一項時,選擇“有時”、“很少”甚至“從未”。而教師們則大多肯定地認為,他們在課堂上的確和學生進行過交談。仔細詢問才發現,原來其中原委在于:學生認為“老師和我交談”意味著“老師單獨和我交談”,不包括老師對全體學生交談的情形。而教師認為的交談主要是面對全體學生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生多,課堂內容量大,很難達到一對一的交談。這種認知差異造成了學生與教師對課堂學習環境的評價分歧:學生認為教師對他的支持關注不夠,而教師則認為他的確盡力關心了學生們。這種分歧很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實際課堂的失望,對大學英語學科的消極態度。而另一方面,教師不知道或不理解學生的這種認知情緒,形成了雙方交流的鴻溝。
四、良好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的創建
首先,我們要明確“良好”的衡量標準。什么樣的課堂是良好的學習環境?很顯然,這要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即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定是一個改進學生學習態度、增強學生學習效能的環境,一個趨近于學生心中理想課堂的環境。因此,與前面的調查結果聯系起來,創建良好的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環境,具體說來就是要提高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支持,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學生間的平等氛圍和凝聚力,以及他們對學習任務取向的認識。
1.提高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支持
前文已經提到了學生與教師對“教師支持”的不同理解。很多教師認為,他們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但是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每個學生個體都是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建構。因此,學生對課堂學習環境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對他個人的刺激?;诖耍處熞M可能的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個體支持關注。學生得到了這種個體支持后,便會意識到老師對他個人的關注,從而增加學習的動力。
2.促進學生對課堂的參與
學生對課堂參與的理解同樣也是從個人出發的。與參與小組活動相比,學生們大多更看重自己在課堂上單獨發言時的情形。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單獨提問和小組活動的比例問題,不要千番一律的進行小組活動,那樣會降低學生對自身參與課堂的認識。
3.促進學生間的平等氛圍和凝聚力
老師對少數學生的偏愛會使其他學生對學生間的平等產生質疑。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一視同仁,不要總是提問學習好的或積極踴躍的學生,這樣每個學生才能感到自己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課堂。為了提高學生間凝聚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每周抽簽任意組成小組。這樣,每個星期都與不同的小組成員合作交流,既創造了自然的語言環境,又促進了學生間的了解。
4.提高學生對學習任務取向的認識
在明確了課堂任務之后,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更有計劃的學習。因此,在每節課的開始教師可以介紹該節課的整體安排,這樣學生就會學得更有目的性或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