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試點辦法的推出意味著銀行系基金公司的法規障礙已經不復存在,銀行系基金公司正式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銀行系基金浮出水面
截至2005年3月1日,短短8天已經有7家商業銀行向監管部門提交了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請,他們分別是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和浦發銀行。
2005年3月,民生銀行也提出申請成立基金公司。
2005年4月6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成為首批直接投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試點銀行,值得注意的是三家試點銀行都有“洋股東”。
2005年4月28日,中國銀監會批準中國工商銀行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請。基金公司籌備組已提前醞釀基金產品設計,產品結構將呈多元化,投資對象包括證券市場、貨幣市場、固定收益債券等。中國銀行可能成為其所發行基金的托管銀行。
2005年6月4日,中國證監會批準中國工商銀行成立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
2005年6月21日,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注冊成立。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工商銀行出資比例為55%,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出資比例為25%,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出資比例為20%。
2005年7月26日,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第一只基金,托管銀行為中國銀行,至此銀行系基金終于浮出水面。
目前,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在緊鑼密鼓的籌辦中。由交通銀行和國際知名的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集裝箱海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這個基金公司,三方持股比例分別為65%、30%、5%。公司總部擬設于上海,注冊資本為2億元。
預計2005年9月,三家試點銀行的基金公司將陸續將其基金產品投放市場,給基金市場帶來新一輪的沖擊。

從銀行系基金公司的發展動態,我們可以看出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時代即將來臨。雖然我國目前法律規定的仍是分業經營的模式,但是隨著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我國目前已在政策上打破了銀行、證券、保險和基金之間的資金壁壘。它們之間的合作與業務交叉有了明顯進展,為下一步規范的混業經營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銀行于1998年8月19日頒布了《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管理規定》和《證券公司進入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管理規定》,允許證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1999年10月,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同意保險基金進入股票市場;2000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了《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允許證券公司以自營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作為抵押,向商業銀行借款;2001年10月8日開始實行的《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中規定,商業銀行可以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辦理開放式基金公司的認購、申購和贖回業務,可以受理開放式基金公司的注冊登記業務。這些政策的出臺,使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得以相互融通,銀行、證券、保險三業的資金能夠直接流動、滲透和補充,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我國分業經營的金融框架將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從目前國際上混業經營的模式來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全能銀行模式,它是以銀行為主導,在銀行內部設立若干業務部門經營證券、基金、保險、信托業務;另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金融控股集團下的綜合經營模式,它是在金融控股集團內設立若干公司從事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托業務。究竟哪一種模式更加適合我國基金業的發展呢?對此我們從國際基金業的發展角度進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較。
國際基金業的發展趨勢
1868年,世界上第一只基金“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產生于英國倫敦。40多年后美國才引進基金機制,之后基金開始在美國蓬勃地發展起來。1924年,美國第一只開放式基金“馬薩諸塞投資者信托”成立。1974年,能夠提供比銀行儲蓄賬戶更高的利率和支票功能的貨幣市場基金誕生。進入21世紀,美國基金業繼續保持其高速增長。1940年,美國基金個數只有68只,管理的資產也只有4.5億美元,1990年,基金個數為3079只,管理資產10651.9億美元,而截止到2004年年底,基金的個數就已經達到8044只,管理的資產也已經有81068.7億美元。
從全球范圍看,20世紀90年代共同基金行業出現爆炸性增長。美國在90年代年增長率達到22.4%,在歐盟地區年增長率也達到17.7%。從1998年到2004年,世界共同基金的數量從50835只增加到了55528只,管理總資產由9.34萬億美元增加到了16.15萬億美元。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年來世界基金的迅猛發展。
在地區分布上,美洲國家目前控制全球一半以上的共同基金資產,是世界最大的共同基金市場。僅就2004年來看,美洲的基金業管理著全球資產的54.43%,其中美國管理著50.19%,加拿大管理著2.56%;歐洲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基金管理市場,在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市場份額僅次于美國,2004年更是達到了34.84%,歐洲的基金資產主要集中在七個國家,其中法國和盧森堡的資產規模比較大;亞太地區共同基金資產為全球規模的10.39%,基金資產處于前三位的是澳大利亞、日本和中國香港;從圖1和圖2中,我們還可以發現,美洲、歐洲和非洲基金管理的數量和規模都是共同增長的趨勢,只有亞太地區1998年和2004年相比來看,基金的數量減少了,但是基金資產總額卻增加了。這說明亞太地區的基金發展與經濟發展相比是比較落后的,基金的發展遠沒有跟上經濟,現有的基金并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基金的發展潛力與發展空間都是相當大的。
雖然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在發展共同基金這種集合投資工具,但從共同基金產業發展模式看,世界各國存在明顯的差異。

由于發展模式不同,不同國家基金產業在發展規模和基金品種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而基金在其經濟中的地位也非常不同。在一些國家共同基金在金融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共同基金資產規模明顯超過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例,。2004年,美國的GDP占全球GDP總額的28.60%,而其基金規模卻已經占到了世界水平的50.19%。而另一些國家雖然經濟在全球已經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其共同基金資產規模卻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如日本和德國。2004年,日本和德國的GDP在全球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別是11.33%和6.65%,但是基金的發展卻相當落后,僅為2.47%和1.83%。(見表2和圖3)
2004年GDP排名前十名國家的基金規模比較,基金規模遙遙領先。其它國家的基金水平都處于較低水平,法國略高一點。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日本和德國的基金業是銀行主導型的,這就促使基金種類的選擇必須依附于銀行的職能,這種環境約束限制了基金業的進一步發展。而美國的基金業是市場主導型的,它的基金發展完全由市場決定,這給了基金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基金業發展模式的過渡
基金業發展模式的選擇取決于金融體系的自身情況。以銀行為核心的經營模式和以市場為核心的經營模式對基金的作用有不同的要求,這種金融體系的差異制約著基金業發展模式的選擇。
我國基金業起步于1991年,但證券投資基金業起點以1997年10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實施為標志。1998年,我國第一只封閉式基金誕生,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封閉式基金一統天下的局面。2001年8月,華安創新作為第一只開放式基金打開了僵局。2002年,兩只平衡型的股票型基金——鵬華行業成長和富國動態上市。2003年,首批合資基金公司推出產品。2003年5月,誕生了第一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險增值。2004年8月,LOF(可以在股市交易的開放式基金)產品問世。短短幾年間,我國基金業迅速成長。
但是我國目前的發展仍然滯后于國際基金發展的步伐。探究主要原因,一是整個資本市場體系、市場規則和主體投資人都尚在發育中;二是與經濟增長總量相比,證券化水平和各種證券的總規模仍然很低;三是股權分置的歷史性變革正處于攻堅的關鍵時期,證券市場處于冷卻期。
在從商業銀行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仍將發揮主導作用的現實來看,由于自身缺乏內在擴張動力,基金產業規模和質量主要與銀行業保持同步發展。中國基金產業目前選擇了銀行主導發展模式,以更有效地利用銀行的金融資源,加快發展步伐。但德國與日本的經驗卻表明,銀行主導型發展模式不利于基金長期的規模擴張,降低了資本市場的發展速度和質量。但是如何選擇長期發展模式存在著兩難狀態,我國基金業長期采用銀行主導的發展模式,在本質上有可能會延緩金融體系的轉型。然而現實中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水平較低,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后,市場容量極其有限,同樣不能滿足以市場為核心的發展模式的內在要求。
由此可見,中國基金業目前發展仍然必須依靠商業銀行,但這只是階段性的,基金業要想真正在經濟中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并且資產管理規模有較大水平的提高,就必須在市場主導型發展模式下尋找自己的機會。因此,在選擇基金發展模式時,既要考慮現實條件中商業銀行的資源優勢和其經營特性,也要統籌兼顧資本市場未來的發展戰略,做到基金產業與資本市場良性互動。
基金品種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基金的發展模式來確定。由于我國目前是以銀行為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因此基金品種必然是順應銀行運行的需要,選擇風險較小,而收益也較低的品種,如貨幣市場基金;而美國是以市場為主導型的發展模式,高風險與高收益相匹配的股票基金則大行其道。考慮到股市將在近期將保持低水平調整的事實,以企業短期融券市場發展為契機的債券市場的發展有可能成為主旋律,同時股票和國債衍生產品的適時(重新)推出也將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里程碑和興奮劑。與之緊密相關,衍生產品基金和對沖基金都將豐富基金類產品,推動基金市場的快速發展。

2004年我國基金業的表現來看,貨幣市場基金是獨占鰲頭,權益基金和債券基金的表現則相當令人失望,資產規模也在大幅度縮水。而從美國的發展情況來看,貨幣市場基金在剛發展的時候確實風頭搶盡,在1984年就已經達到總體基金的34.19%,但是隨后它的發展卻不再迅猛,2004年僅為11.72%。而權益型基金卻很有發展后勁,從1984年的36.93%猛增為2004年的56.56%。因此基金公司在發行基金時,基金品種的選擇應該從多角度考慮,不僅要關注目前市場上比較看好的基金品種,也要關注未來基金可能的趨勢。這樣才能在基金的發展中處于領先的位置,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在利率市場化水平相當低的情況下,我國雖然開始試行有隔離的混業經營,但是競爭性市場遠沒有形成,只好采取迂回推進的方式,先采用以銀行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使各種金融產品能夠在平穩的環境中發展壯大;然后再適時突破,過渡到更加有利于金融產品自身發展的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在兼顧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提高的策略下,基金業的發展將包含在資本市場體系以至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
(作者單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