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上次政府采購國產軟件的大獲全勝,2004年圍繞著軟件政府采購這一塊令微軟和國內軟件廠商心動的大蛋糕,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風波與爭議。在國外軟件商(主要是微軟)、政府、國內軟件廠商之間的三方博弈中,政府似乎處于一種最為尷尬的兩難境地,無論作出了何種選擇,都難以擺脫外界的指責。
政府的兩難境地
2004年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發布采購公告,微軟中國以2925萬元的價格入圍;11月25日,北京市政府宣布公告生效。由于留給國內軟件廠商的份額很少,部分國內廠商及科技部官員以單一采購有違《政府采購法》為由表示了抗議。不得已之下,北京市政府于11月27日宣布取消原定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及辦公套件正版軟件供應商分包項目。12月5日,持續了10多天的北京市政府軟件采購風波暫告一段落。包括共創開源、金山、江民、紅旗、冠群和瑞星等在內的國內軟件廠商均從北京市政府手上拿到了相應的采購份額,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則最終“出局”北京市政府軟件采購。而北京市副市長范伯元稱:“目前可能從財政專門撥出資金解決微軟軟件正版化問題。” 知情人士透露,與之前政府公布的招標份額相比,國內軟件廠商最后的中標份額并未因微軟中國的出局而有大的改觀,基本與原定采購數額相差無幾。更早時,天津與上海軟件采購大單已花落微軟。微軟實質上已經“攻克”了京津滬三地的政府采購。
而其它地方政府受京津政府采購風波的影響,已經暫緩或者將目光投向了國產軟件廠商。西藏、寧夏的政府軟件正版化以金山和中科紅旗等國內廠商贈送為主,而湖南和安徽兩省并不是采用類似北京那樣的集中采購,而是經過公開招標選擇幾家國內廠商,具體購買由入圍廠商和省級的單位用戶自己洽談,而山東、杭州兩地是金山公司占的份額大些。中標軟件公司負責銷售的副總經理秦勇認為正在進行的采購已經向有利于國產軟件廠商的形勢好轉。
各地方政府的最終的采購結果更加反映了政府內心的尷尬與無奈。在大多數人預想之外的是,三年來,政府采購一直以扶持國產軟件的發展作為方針之一,此次國產軟件在京津等地翻船;意料之內的是,采購并非國產軟件的微軟產品遲早會引起軒然大波。政府采購在發展民族軟件產業中究竟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幾乎沒有哪一個行業的集體采購行為能夠像“政府采購”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迅速而強烈地觸動中國IT業的每一根神經。
為歷史埋單
由于微軟在操作系統及辦公軟件領域的霸主地位,政府采購同時承擔著扶植國產軟件的責任,以及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微軟實在是不應該成為此次政府采購的贏家。為何地方政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和看似違反采購法的風險,選擇微軟呢?
從法律的角度看,選擇微軟是在打政策法規的“擦邊球”。根據原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俞慈聲的解釋,國內企業并不一定是指“土生土長的”本國企業。跨國IT企業在北京設立軟件研發機構和合資、獨資公司,建立獨立的產品開發生產基地,這樣也被視為國內企業,成為政府采購中的優先采購對象。 由于微軟在中國設立了中國研究院,并參與合資了上海微創與北京中關村軟件兩家公司,微軟軟件有可能成為國產軟件而繞過《政府采購法》的相關規定。對于微軟是否屬于本國軟件企業的問題,只有等待《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出臺來解開謎底。
微軟的強大滲透力是政府難以抵御的一道攻勢。政府采購能夠給予中國軟件企業寶貴的商業機會,但許多人已經根深蒂固的使用習慣卻是一紙公文難以改變的。在另一些部委和國務院機關系統,安裝兩套辦公軟件已是公開的秘密。此外,國產辦公軟件在政府的試點工程中,由于其自身的兼容性以及性能低下問題,使得不少機關另做打算。此次政府選擇微軟事實上是在“為歷史埋單”。國內各級政府使用沒有經合法授權的相關軟件產品已是公開的秘密,在此次政府“正版化”換裝采購中,政府必須扮演—個誠信而透明的角色,那么“它就必須為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埋單”。政府的正版化道路是必須走的,那么它就要為昨天使用別人未經授權的產品埋單;而現在它必須為現實工作的效率和流程埋單,因為轉移成本太高。至于埋單的方式有很多種,繼續使用現在的產品并為之付費就是一種形式。至于今后,政府完全可以培養和發展替代品,從而放棄單一產品的依賴,這也是范伯元副市長所講的“循序漸進”的內涵。此外,平臺的轉移還需要承擔更多的人力成本和培養成本,而這些并非是政府采購中所規定的應付成本。操作系統的轉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考慮到操作習慣的問題,因此國產Linux系統短期內還不能真正占據政府采購的主流。
政府采購的“溫室效應”
讓我們再做另外一個假設,如果此次政府采購完全放棄微軟等國外廠商,對國內廠商就一定是個福音嗎?不可能完全依賴政府來拯救中國軟件業。事實上,政府采購對國產軟件的“溫室效應”已經凸現。
隨著政府采購向國產軟件的進一步傾斜,國產軟件發展勢頭看好。有了政府采購這一溫室培育,何愁沒有滋潤的土壤。因此,使得這一行業幾乎一夜間資本云集、品牌林立。借政府采購的“東風”,火燒一次“微軟”又有何不可呢?只是,醉心于此的溫室產品是否真正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并擔當起國字號這一重任呢?首先應該肯定,政府采購的傾斜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國產軟件的市場占有、品牌提升、企業壯大發展的步伐。也是得益于政府采購的扶持,國產辦公軟件全面開花:無論是國產Linux操作系統,還是國產OFFICE產品,一夜之間令人目不暇接。遺憾的是,大部分根本上成了政府采購的產物,幾度扶持,幾度涌現,但是,如同溫室中的花朵,很難經得起市場公平競爭的風吹雨打。這不只是政府扶持的遺憾,也是國產辦公軟件的致命之痛。有調查表明,在國內辦公軟件廠商中,政府和企業客戶合起來幾乎構成其全部收入來源,個人客戶比例幾乎為零。各廠商盡管加強了對企業客戶的銷售,來自企業的銷售收入比例有所上升,但政府仍然是他們的第一大客戶。政府的訂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些企業的生存狀態。溺身于政府扶持保護傘,市場拓展思路單一,技術創新過于強調功利性,無異成為國產辦公軟件發展途中的政府采購后遺癥。
顯而易見的是,我國政府在開始軟件采購工作的兩年時間里,始終貫穿的主導思想,是如何能更有效率地加速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正因此,我們才會在這段時間里發現有如此眾多的法律、政策的出現。他們存在的價值最直接地表現了政府保護國內軟件企業成長的力度。但是這種保護不可能是永久性的。政府采購給予中國軟件企業的只是一個機會,而且是一個暫時性的機會。雖然加入WTO不等于加入《政府采購協議》,但相信加入此協議只是時間問題。目前包括微軟在內的國際廠商都在詢問政府采購全球化的時間表。2010年,中國政府很可能放開在政府采購方面對于國產軟件的保護。2010年是政府采購中給予軟件保護的最后期限,這也將是中國軟件行業“振興”的關鍵時期。但現在的問題是國產軟件商過度依賴 “政府采購”這頂保護傘來捍衛自己的那份快被微軟拿光的“奶酪”,而在自身研發能力上并沒有質的飛躍。
政府采購拿捏的分寸
抓住了政府采購機會和暫時失去了這塊市場的軟件企業都不必大悲大喜,中國軟件產業格局的根本性轉變還有待于這些市場主體的切實努力,如果他們能在技術革命或者平臺遷移中抓住機遇,中國企業也就能夠順利地度過這段政府保護下的成長期。而對于既希望利用政府采購促進民族軟件業發展,又難以擺脫微軟陰影的政府部門,關鍵在于正確把握好一個分寸。加大在軟件業的投資,讓國產軟件積極投入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成長成熟。
支持是要扶植產業的創新,保護卻只能保護落后。是支持還是保護國產軟件,政府采購需要拿捏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