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是一名程序員,自2001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軟件開發工作。最近一年來,他的心中總是有種越發強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因為心情不好,近來身體狀況也出現不適,常常感到乏力、頭暈、入睡困難、厭食等。他對自己現在的工作非常失望。雖然自上班那一天開始就沒斷過加班,但由于公司缺少培訓,他感覺自己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長進不大,每天所從事的工作也談不上有什么創造性。“公司里同事間競爭激烈,讓人心理總是放松不下來。領導除了關心你的活干完了沒有,其它事情很少過問。加班后回到家里很少有朋友交流,與家人的交流也很有限,整個人的心靈處在持續的緊張、失落、孤獨的狀態之下。想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和心理狀態,又覺得力不從心。我怕這樣下去真的會垮掉。”
這種失落和挫折心態在中國IT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挫折心態不僅對IT從業員工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損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IT企業的生產效能。
挫折感與需求緊密相連
在心理學上,挫折是指一種情緒狀態,指挫敗、受阻、失落之意。人的需求產生動機,動機一旦產生便引導人的行為指向目標。這種指向目標的行為由于遭到來自外在環境的阻撓而不能達到就會產生挫折感。
挫折情緒與人的需求密切相關。在心理咨詢中,我們常常向來訪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決定人生的兩件大事是什么?”有人說是勤奮與成功,有人說是親情與愛情,還有人說是心靈的寧靜與超然。回答各有不同。從人的心理角度來看,決定人生的兩件大事就是需求和行動。人是各種需求的載體,沒有需求就沒有人的行動,就無所謂勤奮與成功、親情與愛情、心靈的寧靜與超然。
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結果表明,欲望和需求“是人的能動性的源泉和動力”。當人們產生某種需求或欲望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安與緊張的情緒反應,這種情緒的產生就成為一種內在的推動力,心理學上稱為動機。有了動機就要尋找、選擇目標。當目標找到后,就有了滿足需求的行動。人們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需要成為人的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根本動力。心理學認為,需求就是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人有衣、食、住等心理需要,也有與人交往、友愛、安全、實現人生價值等社會需要。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如圖所示。
生理需要是人類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實力欲望。人們希望和同事們保持友誼、希望得到信任和友愛。人們渴望有所歸屬,成為群體的一員,這就是人的歸屬感。社會中的人有著這樣一種愿望和需要,即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滿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導致自我信任、價值、力量、能力、適合性等方面的感覺,而阻撓這些需要將產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能感。人們希望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工作,使自己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成為所期望的人物。
人的任何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都會導致挫折心理。人在從事有目的活動時,在周圍的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干擾,動機不能獲得滿足,也會產生挫折心理。

每個人的行為都有其目標。在正常情況下,這些目標應當配合自己的能力和環境條件來制定,這樣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較大。但是,實際上,有的人制定的目標過高,不切實際,因而不能順利地實現。例如,有的人不顧自己的基礎和能力,又不刻苦努力,而自己的目標卻是要在同行中成為佼佼者,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必將造成自我挫折。
在同一時間里,個人常具有多項需求、多種愿望、多種動機,這些動機方向不一致,就形成心理沖突,造成挫折。而且每個人都只肯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而會揚棄他所認為沒有價值的事物。有時候我們的某種需求不能獲得滿足,并不是因為環境中缺少我們需要的東西,而是因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使我們不愿意接受那些東西。
在很多情況下,挫折發生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
IT人,你的需求在什么狀態?
在現實生活當中,特別是在今天這樣充滿競爭的社會背景下,人的各種需求要得到滿足談何容易?從廣義上說,挫折對于人的生存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一味的抗拒挫折是不明智的。面對挫折重要的是冷靜思考,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并找出相應的對策。挫折是一把雙刃劍,它在讓人痛苦的同時也促使人們反思自己、改進自己。
IT業是一個特征鮮明的行業,其突出特點是知識密集、人才聚集、高智商者互相撞擊。在這種環境里工作,既需要腦力的付出,也需要體力的付出。從人的需求層次來說,IT人往往處于需求的高層次。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在所有需求層次上均遭到挑戰。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級的自我實現的需求,都對他們具有沖擊性影響。大量材料表明,中國IT人的五個層次的需求均存在未被滿足狀態,有些人則處在極端未滿足狀態。
生理需求。孔子曰:“食色性也”。根據對我國IT從業者相關調查顯示,IT企業員工超過半數以上的人沒有結婚。是什么原因使眾多的IT人選擇獨身的生活呢?一位程序員在網上發表評論說:“中國的程序員是世界上最好的程序員,他們不計報酬,沒日沒夜地工作。沒有女朋友,沒有節假日。”看來,IT人選擇獨身生活確實與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性質有密切的關系。我在網上看到有人在對IT人如何擺脫郁悶心理所提的建議中有一條是:“不妨來點性”。其實,性作為人的最基本需求,當它不能被適當滿足的時候,人們同樣會產生挫折感。就IT人的自我評價也能看出,其生理需要的滿足情況不容樂觀。有人說,IT人“吃的比豬還差,工作比驢還累”,雖然這種說法是相對意義上的,但也表達出IT人對自身工作、生活狀況的強烈不滿和挫折心態。
安全需要。從現象來看,IT人都是高薪階層,似乎衣食無憂,前程似錦。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中國的IT業與世界同行相比,還不夠成熟,中國IT人的生存與發展狀況注定缺少安全感。IT人普遍對自身的前途堪憂。許多企業在管理上規范程度不夠,與人性化管理相去甚遠。IT人跳槽情況嚴重,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企業管理上的問題。正如網上的一篇文章《一個老程序員的心里話》中所說:“國外(程序員)可以在一個單位效力幾十年,在國內不行。為什么?沒有培訓,沒有晉升機會。你被壓榨完后就被扔掉。哪個有志向的人甘于這樣的命運?”所以,IT人的憂患意識、不安全心理要大于其優越感和安全感。加之企業之間、個人之間競爭激烈,所以IT人安全心理遠遠未能得到滿足。這種安全心理的缺失直接導致IT企業員工產生挫折心理。
社交需要。 IT人與電腦打交道的時間要多于與人打交道的時間。工作特性決定他們與外界交往的時間、機會相對有限。在公司內部,同事間的交往形式比較單調,內容貧乏。很多時間都是通過E-mail相互溝通。這種交流方式缺少那種面對面的交流的直觀性與生動性。由于缺少身體語言的參與,使得人們之間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大打折扣。由于經常要加班,IT人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也大受妨礙。他們很少有機會與家人一起吃飯、逛街、聊天。一位程序員在網上發表感言說:“現在提起程序員就是加班、熬夜的代名詞,如果有一天你下班正點到家,你的鄰居會問你今天怎么早回來了?可是你的家人卻是等這一天等得好久了!難道程序員就是必須要加班嗎?”因此,IT人的社交需求同樣未能得到適當滿足。
自尊的需要。有調查表明,18%的IT人有較高的自尊,35%的IT人自尊良好,只有8%的IT人缺少自尊。但是IT人的自尊同樣面臨挑戰。所取得的成績與自我期望值有較大差距,付出的辛苦與所得到的回報不成比例,在公司里不被重用等等,都說明IT人的自尊心理被滿足的程度并不高。
自我實現需求。在所有行業中,IT人算是追求自我實現較為突出的一族,從所學的專業到自我期望值以及IT業自身充滿創新性的特點,都促使IT人更傾向于追求自我實現。他們都普遍期待自己能夠開發出更好的軟件產品、攻克更大的技術難關、取得更豐厚的經濟收入及社會贊譽。然而,任何人的自我實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中國IT人更是如此。因為中國IT業從技術到管理都處在不成熟的階段,因此,IT人的自我實現之夢要想變成現實并不容易。
中國的IT人在各個需求層次上都存在諸多阻礙,IT人是很容易產生挫折感。
遭遇挫折,自我調整
改變認知。IT人的挫折心理與其對IT業的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的不當認知有關。人的心理過程是由知、情、意、行四個環節構成的,彼此之間互相作用。認知不僅會影響人的行為,也會影響人的情緒。IT人在認知上存在問題,可歸結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對國內IT業的不完善性認識不足;第二,對IT業本身的特殊性、艱苦性認識不足;第三,對IT從業者需要具備何種專業素質與心理素質認識不清;第四,對IT業的人際氛圍及溝通特點認識不足。正確地認識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只有恰當地認識中國的IT企業狀況,才能更好地去適應。
提高情商水平。挫折是到處都有的,面對同樣的挫折,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有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有人則越挫越勇。人與人的性格不同、生理磨練不同,對抗挫折的行動也就不同。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在當今社會,一個人成功的20%取決于智商(IQ),80%取決于情商(EQ)。所謂智商即一個人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記憶力、想象力,而情商則包括對情緒的認知能力、自我情緒調整能力、自我情緒激發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所以,提高IT人的情商水平,在中國IT業的特定氛圍下更好地調控情緒,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是IT人戰勝挫折心理的重要途徑之一。
調整工作、生活內容和節奏。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一個不會休息和放松的人就等于不會工作。因為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必將以身心受損作為代價。越是工作緊張,越需要忙里偷閑和放松自己。放松有許多簡便有效的方法,如體育運動、與人交流、聽音樂、親近大自然、自我臆想等。工作忙并不能成為不能放松的理由,關鍵是要有強烈的放松身心的意向、養成隨時放松、調整自我的良好習慣。
尋求專門的心理幫助。如果挫折心理達到了一定嚴重程度,憑自身的力量很難調整,應該尋求心理咨詢專家的幫助。心理咨詢不僅能幫助你認清心理癥狀的原因在哪里,同時還可以幫助你加深對自身性格不足的認識,有利于采取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