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我們將陸續刊發一系列紀念文章。在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同時,我們同各國人民一樣祈禱和平,希望戰火永不再燃起。——編者
1944年底開始,種種跡象表明納粹德國行將徹底失敗。1945年1月,盟軍開始朝柏林方向進擊,3月7日,美軍在雷馬根成功奪取魯登道夫大橋,在萊茵河東岸建立一座橋頭堡,為盟軍進軍德國奠定了基礎。4月16日,蘇軍突破了奧德河防線。4月25日,西方盟軍與蘇軍在托爾高附近的易北河會師,從而形成對納粹德國的東西夾擊。美蘇士兵在易北河大橋握手致意,象征著納粹政權的即將滅亡。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指定海軍元帥鄧尼茨為接班人后,下午3時30分開槍自殺。1945年5月2日,蘇軍拿下納粹的最后據點-柏林帝國國會大廈。
5月初,鄧尼茨執政,他已不再幻想德軍能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開始企圖實行分階段投降政策。5月7日,在法國西部城市蘭斯(歐洲盟軍大本營),約德爾代表德國新任元首鄧尼茨于西方盟軍代表艾森豪威爾將軍在蘭斯的一所學校會面,并簽署了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斯大林對在蘭斯舉行的投降儀式非常不滿意,并要求5月8日德國和各同盟國的最高統帥部代表在柏林再次簽署投降書。根據1943年卡薩布蘭卡會議上達成的協議,盟軍各國不能單獨與納粹德國簽訂條約和協定。德國必須無條件向所有3個盟軍投降,斯大林認為蘭斯的儀式只是一次預演。
5月8日24時,在柏林卡爾斯霍爾斯特再次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由蘇軍元帥朱可夫主持,英國空軍上將泰勒、美國空軍巴茲將軍和法軍總司令塔西尼出席。陸軍元帥凱特爾、海軍上將弗雷堡和空軍上將什圖姆普弗代表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隨后幾天,歐洲各戰場400多萬德軍陸續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終于以盟軍的最后勝利宣告結束。告別劫難,迎來了決定人類近半個世紀的新的世界秩序-冷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