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一”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國際勞動節,它的來歷與美國有直接的關系,而美國的勞動節卻不是在“五一”。
19世紀80年代,國際工人運動不斷高漲,英、法、德、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罷工運動此起彼伏,其中以美國芝加哥工人大罷工聲勢尤為浩大。1886年5月1日,美國各地有11000多個企業的35萬工人舉行總罷工,紛紛走上街頭示威游行,要求實現8小時工作制。芝加哥是這次罷工運動的中心,參加罷工的工人達4萬人。5月3日,罷工遭到了殘酷鎮壓,死傷200多人,7名工人領袖被判處死刑,這引起了國際工人階級的憤怒,廣大工人特別是歐洲工人對美國工人的“五一”大罷工表示同情和支持。在美國和世界各國輿論的強大壓力下,美國資本家被迫讓步,18.5萬工人爭取到了8小時工作制,即使是少數頑固的企業也不得不把每天的勞動時間縮短為9~10個小時。
1886年5月1日美國工人爭取8小時工作日的斗爭,顯示了美國工人的力量,這次罷工運動在國際工人運動史上有重大意義。1889年7月,每年的5月1日被定為無產階級永久的共同節日,這一天全世界的工人階級都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游行,要求當局實行8小時工作制。從1890年起,“五一”就成了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
但是,由于面臨經濟蕭條和戰爭,它的光彩在其起源地美國卻日趨暗淡。當時,“五一”節不被美國工人運動的領導組織勞工聯合會(簡稱勞聯)所重視。勞聯成立于1886年,在成立初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它支持工人爭取8小時工作制的運動,領導了當年的“五一”大罷工。但是,勞聯在龔伯斯的領導下,用高額會費限制非熟練工人和黑人參加,因此,勞聯一開始就是一個工人貴族組織。1900年,參加勞聯的工人有57萬人,僅占美國工人總數的7.6%。勞聯領導人提出的口號是工人應得“公平的工資”,資本家應得“公平的利潤”。把工人運動納入美國資產階級制定的政策框架之中。
1890年5月1日,在第一個國際勞動節到來時,英、法、德、意、奧匈帝國、比利時、荷蘭、挪威、丹麥、瑞典等國的工人階級都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而美國的勞聯卻不積極組織慶祝。對此,廣大美國工人十分不滿,強烈要求聯邦政府設立工人自己的節日。在工人們的呼聲下,美國政府同意設立節日,但對于5月1日卻十分敏感,于是就把每年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定為勞動節,并放假一天。這就是美國的勞動節與國際節動節不在同一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