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在歷史上是指中國社會發展的一些特定階段,是國家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保持繁榮昌盛的時期。中國歷史上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這些盛世是怎么發生的?從這期開始,我們陸續編發一系列中國古代“盛事”的故事,看看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是怎樣一次又一次走向繁榮顛峰的。
秦的先世是周天子的“弼馬溫”,因為牧馬有功,周孝王授予封地,成為在今甘肅西部一帶的一個小國。西周末年,平王東遷,秦襄公因護送有功,受封為諸侯。地處偏僻蠻荒的西北一隅,秦國的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為中原諸國所鄙視。也正因為這點,秦國國君很重視從其他諸侯國引進人才。秦穆公時,以五張羊皮為代價,從楚人手中贖出百里奚,任其為相。秦國逐漸富強起來:戰勝晉國,將國土推進到黃河西岸;滅了十二個戎狄國家,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秦孝公征賢
秦孝公繼位時,秦國受到東方強鄰魏國的威脅,黃河以西穆公時拓展的大片領土又被魏人奪去。面對嚴峻的形勢,孝公決定發奮圖強。他首先發出一道“求賢令”說:無論是秦國人還是外來賓客,只要有辦法使秦國強盛起來,就給他授官加爵,分封土地。此令一下,引來一位將要改變秦國命運的人——商鞅。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后裔,人稱公孫鞅。他原是衛國人,又名衛鞅,商鞅之名是由其封地在商(今陜西商縣)而來。
商鞅當時是魏國大臣公叔座手下的小官——中庶子。公叔座很欣賞他的才能,在病重時將他舉薦給前來探病的魏惠王,要惠王“舉國而聽之”。見惠王只是敷衍,他屏退左右,輕聲說:“大王如不肯用他,就把他殺掉,斷不可讓他離開魏國。”過后他又后悔。急忙召來商鞅,讓他速速逃亡,以免殺身之禍。商鞅卻說:“大王既不肯聽您的建議用我,又怎肯聽您的建議殺我呢!”
商鞅離開魏國,來到秦國,做了秦孝公寵臣景監的賓客。經景監引見,他兩次謁見孝公,秦孝公對其所說不以為然。商鞅再次求見,這一次卻說得孝公大悅,對景監說:“這人不錯,可以一敘。”此后多次召見,暢談數日不倦,有時聽得興起,孝公還不知不覺離開坐席,湊到商鞅跟前。景監很納悶,問是何故。商鞅說:“前兩次我給君王說先王之道,也就是孔丘、孟軻所宣揚的‘王道’,他聽不進去。第三次我給他說‘霸道’,也就是強國之術,對上他的胃口了。呵呵,這不正是我平素所學的嗎。”
農與戰,強國之本
秦國的東鄰魏國在魏文侯時,重用西門豹、李悝等人,變革法制,使魏國富強起來,在諸侯國中首屈一指。秦孝公十分羨慕,早有變法之意,只是苦于無人輔佐,更恐天下議論。現在與商鞅暢談強國之術,真有相見恨晚、如魚得水之感。
商鞅對他說:“猶猶豫豫,什么事都做不成。智者在新生事物尚未萌芽時,就要預見它的未來。成就大事的人必須有乾綱獨斷的魄力。為什么不能變法?圣人只問能否強國,不問是否合乎成法;只問是否有利于黎民百姓,并不拘泥于陳規舊俗。”
孝公一聽此言,連連點頭,又問如何變法。商鞅將胸中醞釀已久的想法一一道出,秦孝公十分贊賞。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便不顧一切反對意見,任命商鞅為左庶長,讓他主持變法。
商鞅敏銳地抓住了在當時國家強盛的根本:一是“農”,一是“戰”。農,就是發展農業生產,非農不足以富;戰,就是強兵,在商鞅看來,還須勇于出擊,非戰不足以強,甚至不能自保。
商鞅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鼓勵農耕和征戰。
首先,取消貴族世襲爵位的特權,規定只有具有軍功的人才能得到爵位;依爵位定尊卑等級,使“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其次,將社會上各種閑雜人員(包括從事“末業”的商人)驅向農田和戰場。為做到這一點,商鞅規定:一,對于不從事農業生產的社會閑雜人員按人頭征以重稅;二,凡努力耕織而生產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本身徭役。
第三,鼓勵開荒,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負擔。這樣就破壞了井田制的生產關系,提高了農民墾荒、生產的積極性,使秦國的耕地面積大幅擴大。
第四,以嚴刑峻法安定社會秩序,保證農業生產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商鞅按照五戶一伍、十戶一什的方式將民戶組織起來。實行“相坐法”,責令各民戶互相監督,嚴禁社會斗毆。
徙木立信和太子受罰
法令制定出來了,商鞅怕秦國百姓不相信國家變法的決心,就命人在都城南門豎立一段三丈長的木頭,張貼榜文說:誰將這段木頭搬運到北門,就賞他50兩金子。過往百姓指指點點,誰也不敢揭榜應命。有一個膽子大的人,把木頭扛到北門,果然得到了50兩金子的賞錢。秦國的百姓這才明白,朝廷說話是算數的。
商鞅這才把法令公布出去。在新法施行的頭一年里,舉國嘩然,數以千計的秦國百姓跑到都城訴說新法對民眾生活的干擾。這事引起太子的不滿,他故意違抗新法,阻礙其實施。沒想到商鞅鐵面無私,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要懲辦太子。但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對他用刑,商鞅便以責罰太子的師傅來代替。太子的一位師傅公子虔被責打,另一師傅公孫賈遭受黥刑——在臉上刺字。數年后,公子虔再一次犯法,商鞅仍沒有放過他,對他施以“劓刑”——將鼻子割掉。這樣一來,秦國對新法有意見的,也不敢說出來了,只好老老實實照新法去做。10年下來,秦國面貌一新,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家富足;老百姓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受到各國尊重,周天子也將祭祀用的肉(胙)贈送給秦國。
秦國新政后的擴展
國內富足以后,秦國開始東進擴張,新近遭受桂陵之敗的魏國成了它進攻的第一個目標。公元前352年,秦孝公派大良造商鞅率軍進攻魏河東之地,包圍魏國都城、河東重鎮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安邑守軍戰敗投降。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魏國將都城東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對秦采取守勢。
第二年,秦孝公再遣大良造商鞅率軍進圍魏固舊城(今陜西米脂),將其占領。公元前341年,魏國在與齊國作戰中大敗,周邊各諸侯國再度乘機犯其邊境。秦大良造商鞅也率軍攻襲魏西部疆域,魏軍組織反攻,被秦軍擊敗。
公元前340年,大良造商鞅勸秦孝公乘機攻魏,奪回河西之地,然后“據山河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成就帝王大業。秦孝公采納了他的策略,即遣商鞅舉兵攻魏。魏使公子卬率軍抵御。商鞅在魏國時,與公子卬友善。兩軍相遇,商鞅函約公子卬相見,議和罷兵。公子卬不知是計,前往赴會。雙方盟誓已畢,正飲酒時,秦預先埋伏的甲士沖出,俘虜了公子卬。秦軍乘勢攻魏。魏軍無備,遭受重大損失。魏惠王聞訊,十分驚恐,被迫割讓大片河西之地向秦求和。這為秦國東出中原創造了有利條件。
遭此大敗,魏惠王誨當初沒有聽取公叔座的建議:任用或者殺了商鞅,可惜時機已經喪失。
秦孝公沒有食言,因其杰出的功勛,封給商鞅於(今河南內鄉縣東)商(今陜西商縣東南)之地15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見報復商鞅的時機到了,便誣告他謀反。惠文王派遣官吏緝拿商鞅。商鞅逃到自己的封邑商,起兵反抗。兵敗被殺,惠文王為泄當年被罰之恨,將商鞅尸體車裂示眾,殺了他全家。
商鞅變法滌蕩了秦國的領主制度,發展了生產,使秦國一躍而為當時的“超級大國”,為幾十年后秦統一中國的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