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了,據說,舜始做“五明扇”,這是傳說中最早的儀仗扇,到周朝已有文字記載: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 ,士二扇。什么人使用什么扇。
漢朝以后,民間普通用扇子來取涼,多為羽扇,諸葛亮就曾使用鵝毛扇。晉人張載所著《羽扇賦》曰:“有翔云之素鳥,體自然之至潔,飄縞羽于清風,擬妙姿于白雪。”
自魏晉南北朝期開始,文人便常常在扇面上繪畫、作詩、題文。唐人雍裕之《題蒲葵扇》詩曰:
傾心曾向日,
在手幸搖風。
羨爾逢提握,
知名自謝公。
李嘉祐的《竹樓》也提了“蒲葵扇”:
傲吏身閑笑五侯,
西江取竹起高樓。
南風不用蒲葵扇,
紗帽閑眠對水鷗。
扇子除用來扇風取涼,或做“儀仗扇”外,婦女兒童常用它來撲流螢取樂,杜牧《秋夕》詩曰: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瑤街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扇子作為儀仗扇,一直使用到清代,唐人元稹《酬李甫見贈》十首之四就提到儀仗扇:
曾經倬立侍丹墀,
綻蕊官花拂面枝。
雉尾扇開朝日出,
柘黃衫對碧霄垂。
成語有“秋扇見捐”,即秋天來了,扇子就會被人扔在一邊,沒人理睬它了,常喻女子色衰而遭棄,漢代女子,班婕妤《怨歌行》詩曰:
新裂齊紈素,皓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唐人司空圖的《扇》,意境與此詩相似,詩曰:
珍重逢秋莫棄捐,
依依只仰故人憐。
有時池上遮殘日,
承得霜林幾個蟬。
宋朝以后,文人在扇面上題詩或畫松、竹、梅、假山、盆景等,后人便收藏起來,成為一種工藝品。杭州的“王星記”扇子廠曾精制一把“唐詩萬字扇”,在美國的世界博覽會上引起轟動。
扇以各種檀香扇為珍貴,香型有玫瑰香、雪梨香、老山香,貢香等,且具有“扇存香存”的特點,保存10年后,扇起來仍然清香陣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