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試毒
研究人員對受污染土壤的危險等級進行評定時,關鍵的依據是:“污染物只有溶解或懸浮在滲透水分的土壤時,才可能被生物吸收?!倍亟饘俚扰c土壤顆粒緊密結合,所以無法被以土壤為食的生物吸收,難以對人類造成很大傷害。
法國科學家雷諾-沙伊夫勒和他的研究小組證明,這種依據并不正確。他們在一只箱子里裝有被重金屬鎘污染的泥土,同時放進一群小蝸牛。兩周后,他們對蝸牛組織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被蝸牛吸收的鎘,有16%來自箱子里的土壤。按照土壤中污染物被吸收的假設,那些與土壤緊密結合的鎘是不能被蝸牛吸收的,可見事實并非如此。
在過去的科學研究中,都側重于植物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利用度,而法國科學家雷諾-沙伊夫勒率先用被人忽視的蝸牛做試驗,從而證明工業污染物和下水道中的重金屬鎘導致土壤生物中毒的可能性,遠大于人們從前的設想。而小蝸牛以身試毒的試驗,又使土壤動物對銅鋅等重金屬利用度的問題浮出水面。
一旦科學家找出土壤中重金屬進入食物鏈的普通規律,不僅土壤生物群吸毒的關鍵依據可能重寫,更重要的是在治理污染土壤、維護人類健康方面,將采取的更科學的措施。
以毒鎮痛
在水溫較高的海底,生活著一種以蠕蟲、小魚等為食的蝸牛。這種蝸牛體形比人的拳頭稍大,體內的毒汁可致人于死地,所以它們連潛水員也敢攻擊。
盡管到目前為止,醫學界仍沒有找到解這種蝸牛毒素的血清,但這并不妨礙藥物學家視它們為取之不盡的藥源。鑒于傳統的鎮痛藥,如嗎啡等,對那些晚期艾滋病患者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美國醫院開始臨床用一種新型鎮痛藥。該新藥是以肉食性蝸牛的毒汁為藍本,通過高科技方法合成的。醫生在接受治療的300多名晚期艾滋病患者的脊髓中注射了這種新鎮痛藥后,發現病人的神經細胞不再繼續傳遞疼痛感覺,鎮痛效果理想。試驗中僅引起很小的“副作用”:眼皮跳動、血壓降低。
生物學家認為,這種蝸牛毒汁中雖含80多種毒素,可是這些毒素攪合在一起以毒攻毒鎮痛時,因相互影響而把副作用降到了很低程度。
以毒攻毒是小蝸牛的新貢獻。
蝸牛殼中藏奧秘
孜孜不倦的地球人,盡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和輝煌,但是在地球面前仍然橫亙著許多難解之謎。統治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達2000年之久的、高度文明的瑪雅社會,從公元800年開始,為何突然分崩離析、土崩瓦解呢?這是個既讓科學家津津樂道,又讓科學家犯難的話題。
不久前,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科學家稱,小蝸牛為他們提供了解開謎團的直接證據,證明瑪雅文明的消亡,與長達兩個世紀的久旱不雨相關。當時,美國科學家從中美洲的最大湖泊——齊凱加納布湖湖底沉積物中,挖掘出生活在那個時代前后的蝸牛和蚌化石。隨著蝸牛殼中的奧秘被破譯,解開這個謎團的前景變得明朗。結果顯示:1200年前這些軟體動物的外殼中,氧同位素濃度比較高。只有在公元800~1000年這一時期,它們的外殼中氧同位素濃度明顯降低。美國科學家由此推斷:正是這一階段氣候特別干燥,雨水蒸發快,導致蝸牛殼中氧同位素濃度降低。此前,誰曾想到在不起眼的蝸牛和蚌的硬殼上,竟記錄了滄海桑田巨大變遷呢?
美國學者的研究,與用其他方法探索的結果一致。這就進一步證實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毀于長期干旱不雨的惡劣氣候。
小蝸牛的能耐
2005年2月28日,俄羅斯“進步M-52”號貨運飛船攜帶著2.5噸食物、水、燃料和50只活蝸牛,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基地順利升空,并在3月2日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使“國際空間站”迎來了第一批特殊的“太空客人”——活蝸牛。
俄羅斯科學家認為,蝸牛在太空失重環境中的行為表現,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失重狀態對人類前庭器官的影響,有助于緩解宇航員的心理壓力。這就意味著小蝸牛除了為人充當失重環境的“模特”外,還肩負著給“國際空間站”增添生機,改善宇航員的情緒和營造和諧氛圍的重任。
對我們來說,這可是與心理學有關的新鮮話題;對小蝸牛來說,興許是它們為人類再立新功的絕好時機,可別小看蝸牛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