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一生中曾多次到過宜興,與宜興結下了深厚的情緣。一者,他與宜興的蔣之奇、單錫為同科進士,早在瓊林宴上已結下了雞黍之約;二者,宜興山水秀美,民風淳樸,蘇東坡曾稱宜興獨山“此山似蜀”,有一種認同感,因而有買田陽羨(宜興古稱陽羨)以度終老之意。蘇東坡在宜興居住期間,設館講學、設計紫壺,做了許多好事,同時還留下了許多詩詞墨跡,其中《楚頌帖》就是一幀非常珍貴的書法作品。
蘇東坡當年欲在宜興買田時,本想在太湖邊上購一小園種植柑橘(太湖有洞庭之稱),《楚頌帖》題曰:“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王逸少云:‘我卒當樂死。’殆非虛言。吾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木,好栽橘,陽羨在洞庭上,柑橘栽之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頌,吾園若成,當作一亭,名之曰‘楚頌’。元豐七年十月二日軾書。”后因流放遷徙頻繁,此愿未遂。此帖反映了蘇軾高尚的情操。
《楚頌帖》是蘇軾在宜興通貞觀郭知訓提舉家中寫成的。帖上有許多名人的題跋,元代書法家趙孟兆頁拜觀此帖后題了跋文:“東坡公欲買田種橘于荊溪上,然志竟不遂,豈造物者當有所靳耶!而楚頌一帖傳之后世為不朽,則又非造物有所能靳也。”明代弘治年間宜興人侍郎沈暉重修道公祠,將該帖摹勒于后,置于祠中碑亭,后不知下落。
明代成化年間,宜興籍禮部尚書徐溥在長洲李應楨處看到此帖后,欣喜萬分,于是選用優(yōu)良石料精心摹刻后帶回宜興家中洑溪書屋,并在摹帖后面跋了《楚頌帖》的摹刻經(jīng)過。
《楚頌帖》亦稱《種橘帖》、《買田陽羨帖》,原帖真跡早已毀滅,明代徐溥的拓本存世也很難見到。民國時有人在市上以重金購得此拓本,后來又落到了日本人手中,后輾轉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