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主”是指東道上的主人。這個詞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晉秦兩國圍攻鄭國。鄭文公嚇得手足無措,急忙派燭之武去勸說秦穆公退兵,燭之武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看出秦晉兩國都想爭霸天下,秦穆公不會眼看著晉吞并鄭國,造成對它的威脅。燭之武掌握了秦穆公這個心理,機智巧妙地說服秦穆公退了兵,這就是有名的“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
燭之武對秦穆公說,鄭國在晉國的東邊,秦國在晉國的西邊,秦鄭之間隔著晉國,秦國即使打敗了鄭國,能夠越過晉國來占領鄭國的土地嗎?鄭國滅亡了,鄭國的土地自然被晉占領,這樣,晉國的力量就要比秦國大了,替別人打仗爭土地,增強了別人,削弱了自己,聰明人是不會這樣干的。燭之武又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p>
后來,也有把“主”字省掉,以“東道”做主人的代稱。如《紅樓夢》第三十七回:“要好,就請入社,要不好,還要罰他一個東道再說。”
現在通常用以指請客人停居、留宿的主人,也稱以酒食請客的人為“東道主”、“做東”、“做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