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應運而生改變了過去人為地把語文課程的性質割裂成“工具性、科學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等幾大塊的做法,并作了深刻而準確的闡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新課標提出的新的開放觀念——“課堂開放”,為語文課堂走出極度功利,走向更多唯美的可能提供了契機。
目前有一些不合理現象,新課標下語文課的“開放”,將課堂經營得熱鬧紛呈,將知識點設計得千頭萬緒。一堂語文課,說唱逗學演,一擁而上;以致于有些學校出現學生成績整體下降,新課標舉步維艱的困境。
“開放課堂”理論,重視個別教學和學生的主動性,強調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指導作用和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其核心理念與新課標強調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要求一致。體現了課堂“開放”的基本要素。
語文課堂如何真正遵守教育之道實現新課標的“開放”原則呢?
1.“以人為本”是首要的前提。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語言建構起來的文學作品是人學,其關注人生,作用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可小覷。僅就一部《論語》,二千五百多年來,浸潤、影響著中國人的道德素質、人生觀念、心理結構、風俗習慣。
2.確立課堂開放的原則與評價尺度標準。不同的教學目標有不同的開放尺度、不同的開放內容及不同的評價規范。同一體裁的文章,甚至同一篇課文,也應考慮文章的個性特點,不可盲目求同。開放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一定每節課都講開放。需要試卷講評,就踏踏實實講評,不東拉西扯;是落實基礎,就夯實基礎,不胡亂引申。新課程在強調探究式教學的同時,也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
3.開放應有適當的尺度。有些語文課堂教學動輒要求學生課后進行實踐探究。但語文課畢竟不同于精確、邏輯的自然科學,求證于客觀不如求證于主觀,觀照自然不如反觀內心。因此,對于語文課,實際探究應適可而止。
4.開放應是一種尺度,一種觀念。開放應是思維上的縱橫馳騁,情思上的脈脈交流,而非行為上的程式化操作。因此,語文課的開放應講究不拘一格:“一枝紅杏”亦可,“花滿蹊”亦可;“小橋流小人家”亦可。況且,“模式”的有無,并不是決定教育成果的唯一因素,如果不顧教育教學規律刻意地生產模式,反而會貽患無窮。模式又有其相對的凝固性和相對的靈活性。形成一課一模式是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在模式的推廣和引進的過程中,不宜帶上盲目求同的意味。“模式”盡管是一種標準,也許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成功的標準,但教育畢竟是一塘“活水”,其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個性鮮明的活生生的人,而非經過同一流程鍛造的機械思維,因而不可抹煞教育時間、空間、對象、目標等具體因素的差異而盲目仿效。又因為教學模式是同時較多地綜合了教師個性化因素的特殊的“模式”種類,更不宜生搬硬套他人的既有模式。
5.對開放課堂的教學評價。根據《課程標準》制定三個維度的評價目標:①知識與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目標,是培養和訓練學生綜合性語文素養的源頭活水。②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尋求并掌握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方法,注重自我診斷,自我評價,自我總結。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布魯姆說:“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
除此而外,對語文課堂實現唯美“開放”產生影響的還有如下一些因素:
1.新課標的某些概念還不甚明確。如“語文素養”應怎樣界定;怎樣才算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關于三個維度的辨證關系缺乏明確的闡述,導致了忽視語文知識的學習,不重視讀書,片面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空洞發議論,強調學科整合,單純追求方法,導致語文課的異化等。
2.教育階段對學生品性后續性的影響。袁振國先生在《反思科學教育》中指出:“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有問題,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年級越高,越富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
3.課堂組織。要有效地在開放的環境中學習,就必須認真地對開放課堂本身加以準備,材料和空間組織必須有利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自立得學習。對此,開放課堂倡導者普遍認為在課堂組織方面應注意如下三個方面:開放課堂中學習材料的配置要豐富、有序、醒目,便于學生使用;教師應給每種活動明確規定適當的指令;教師應適當控制課堂秩序,以便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等學習活動。
4.課程資源開發難度大。新課程非常強調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圖書館、網絡配套資源的匱乏,很難真正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育事業應包含一種超功利的精神,我們所倡導的“語文開放”,則應是一種兼容并包的、大氣磅礴的“開放”——厚重并靈動,它離不開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密的課堂教學設計,并非教師花樣百出,學生放任自流。在大眾文化盛行的中國,畸形的教育競爭觀念帶來更多功利。當教育功利成為科舉的奴仆,封建王朝因此走向式微;當教育被迫停止于文革十年,人類的理性因此走向空洞。今天,看到沉湎于“工具”太久的語文課堂終于將以“開放”而揚眉展顏,我們盛情以待:大語文課堂教學,以超越于當代喧嘩與騷動之外的品質,引領我們走出困境,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
(成旭梅,浙江省溫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