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導主學模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
“兩導兩學”是指師生在課堂上主導主學,在課外輔導自學的兩種互補教學方式。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是主導主學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積極參與的接受學習是主導主學的特征。老師輔導晚自習是輔導自學的具體體現,輔導自學是以學生自主探討為特征,包括自己尋找目標、自己選擇策略、自己學習內容、自己質疑討論、自己解決問題。在語文試驗課程的教學探索中,我們感覺到主導主學和輔導自學兼用, 更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一)明確導向,確定策略,加強指導。
1.確定教學目標,老師主導語文課堂。
一是使學生學會用存量知識建構增量知識(即積累),讓學生學會從課本或其它媒體上獲取信息,使大部分學生能夠應用新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問題,使一部分學生能夠綜合新舊知識解決一些稍為復雜的問題,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去完成一些發展性的問題。二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組。這組問題的目標層次必須有一定的梯度。教師對于到達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指導策略,準備不同的材料或教學媒體,針對具體情況因材施教。三是準備性能練習題,以檢測教學效果。編制適應不同學生的課后作業,如《一課一練》,在課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達到的目標層次,完成對應的作業,以鞏固學習成果。
2.創造和諧氣氛,優化學習語文的環境。
首先,讓課堂教學充滿愛的交流與溝通。抓住學生渴望得到教師關愛的心理,教師以心靈去感受心靈,以感情去贏得感情。其次,課堂教學要以情感為紐帶,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讓師生關系成為教育活動的基本關系,使學生愿意接近教師,希望與教師合作,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局面。第三,課堂教學要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課堂讓學生做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善于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由與安全。
3.倡導互動共進,培養合作學習精神。
教學互動,一方面是教師的活動要引起學生相應的活動,另一方面是學生的活動又要引起教師相應的活動。可以是師生互動,也可以是生生互動,隨著計算機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還可以有人機互動。師生互動是最重要的互動,以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做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生生互動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交換思想的過程,它的運作方式是語文課堂上學生間相互討論,相互切磋,因心理寬松,對學生思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4.堅持精講精練,開發學生思維潛能。
對教學內容中的難點進行剖析是必要的,留足空間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開發學生思維潛能也是必要的。如發現個別學生在某個問題遲遲未能得出答案,就應該對其進行個別輔導;發現大部分同學在某個目標層面出現偏差時,就要及時集中輔導或組織討論。
我們要還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動作、態度等,做好學習的組織工作。形成性練習可以評價教學活動的效果,對未能達標的問題要及時補充或加以輔導。課后作業的布置因人而異,既要使后進的學生得到提高,又要讓優秀的學生得到發展。
(二)語文教師做課堂主持人,讓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中放飛!
語文學科課程改革,教師角色難當。怎樣才能在語文教學改革中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認為,這就要在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關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營造和諧、公平、愉快和舒適的教學氣氛,要把為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轉變為為學生設計的課堂教學,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投入學習。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到長足的提高。為此,必然要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以期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老師要像電視臺節目主持人一樣,面帶微笑,“實話實說”,適時地、巧妙地加以點撥,要激發學生的靈感,打開他們思考的窗戶,放飛他們的思想。我有三點深刻的做法和體會:一是善激發,巧點撥。教師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才干,一改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在問題的切入處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真正實現“教室”到“學堂”的轉變。善激發,巧點撥,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二是重熏陶,促領悟。教育就是教人思維,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是緊張的,但又是充滿快樂的。語文是人文性比較濃厚的學科,教材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必然蘊涵豐富,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體味領悟語言文字的奧妙,讓學生多一點讀書時間。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默讀中思索,在精讀中揣摩,老師相機指導點撥,激疑導趣。話不在多,關鍵是說得恰到好處,能夠幫助學生打開一扇扇思考的窗戶,放飛思想,充分領悟,從而感受到學語文的快樂。
三是勤思考,好質疑。改變學生等待老師答案的不良習慣,培養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訓練善于懷疑、推理求證的意識及能力。
二、輔導自學的教學方式,在研究性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
1.研究性學習是一門開放性的活動課,是試驗課程的亮點,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開放性的主題活動課程”,期望學生因探究的結果而感到興奮,引發或提升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知識,而教師的輔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學會探究學習的方式。級部成立課程開發小組,組織師生學習新的課程理念,擬定課程實施方案和課題指南,以“三性”(科學性、可行性、創新性)、“三自”(自選課題、自由組合、自聘教師)為原則,組建語文課題研究小組。每個課題組針對一個真實有趣的生活現象或人們關心的話題作深入的探討,學生圍繞著發現的問題,計劃如何通過有效的資料搜集、整理、分析,對先前懷疑的問題做出結論,歸納出一些新論點,或建構出一些新知識。在活動中我們以行動去推動課題研究,不斷充實活動內容和形式,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課題的具體指導,使每個課題都完成研究目標,寫出課題報告,取得一批學習成果。這些成果折射出全年級師生走出課堂,走上社會,走向科學的活動身影,也反映師生在活動中的熱情合作,體驗與感悟,受到市教研室和家長的好評。
三、課題研究的啟示、反思和希望
高中課程改革總是與高考捆綁在一起,高考的選拔功能使之成為中學教育的指揮棒,對我們的課題研究構成無形的壓力。我們的研究課題范圍大、要求高,而課題研究者的思想認識尚未到位,理論水平和科研水平也不高,盡管老師很熱心投入研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卻很難給予綜合性評價。
高中學生大都已習慣于傳統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為分數而學的觀念,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和種種不良的行為習慣難以適應試驗課程的教學,我們課題研究的起點低,起步難,只好在第一階段加入轉變學習觀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內容,為課題研究墊高起點。我們的課題研究牽涉高中課程改革全局性的大問題,課題目標帶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教育超前的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需求。
(劉苑芬,廣東省東莞市厚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