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的感知能力
人們的認識總是從感知開始的,通過感知形成表象,我們讀別人的作品,能理解它的內容,并不一定能體會它所具備的內涵美。對作品的理解主要表現在思想認識上,而對作品的美感則更多地表現在情感和想象上。這就是說,美感是理解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們在鉆研教材時,要使自己從作品所表現的“境”中看到“形”,從“形”中看到“美”。比如閱讀朱自清的《春》,就應將自己置身于作品當中來感受其美感。這篇作品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景物,我們就要從這些美好的景物中看到那一幅幅春光明媚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這就是“形”,從“形”中使自己感受到自然美、藝術美;再從“美”中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熱愛生活的“情”。任何美的感受總是伴隨著形象。因此,吟讀作品時,要再現形象,展開想象,即讀到作品寫的什么,就相應聯想什么。自覺地在感受愉悅中得到熏陶,得到美的感受。如果語文教師具有一定的美的感受能力,就能有助于學生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二、美的欣賞能力
在對美的感受中,往往對同一個描述對象,有的人感到美,有的人感到不很美。不同的審美觀,對美會有不同的體會,這就需要有健康的欣賞能力。對文章、文學作品的欣賞一般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1)對作品內容的欣賞,主要看它是否反映了生活的本質,是否和時代的脈搏合拍,并以此評判其真、善、美和假、惡、丑。欣賞者必須加深對社會生活本質的理解,必須從文章或文學作品的整體出發,進行全面分析,不能只抓片言只語,以偏概全,更不能以自己的觀點代替作品的實際。(2)作品是語言的藝術。作品的風格不同,語言風格也不同:有直率,有含蓄,有平易,行綺麗,有雄奇,有沉郁,有莊重,有風趣等。只有鑒賞出作品中的語言美,才能領悟到作品的藝術美。(3)風格是指作品表現出來的與眾 不同的創作個性。風格鑒賞應側重對不同作者的作品進行認真比較,以發現選材、表達、結構、語言等方面獨具的特點,從而把握不同的寫作風格。對同一作者則要將他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以了解其寫作風格的發展變化。如果語文教師具備了上述三個方面的鑒賞能力,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感悟,得到良好的審美教育,就有了基本保證。
三、美的表達能力
語文教師要把自己鉆研教材所獲得的美的感受、美的欣賞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語文教師美的表達能力具體表現在:(1) 善于準確、流利地朗讀,清晰、形象的語言分析,把學生帶到課堂教學的優美意境中去。(2)善于結合審美對象(課文),調動學生的生活知識積累,進行聯想和想象,使學生理解作品所展示的情感美和理性美。(3)善于結合審美內容(課文)創造與其吻合的教學情境。在這種美的氛圍中,教師要能沉浸到課文的特定的審美情調中,通過自身的語態、表情、手勢、語言等方式使學生體會作品的美。
(張懷卿,甘肅省定西市通渭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