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詞的泱泱大國,古今詩詞像一條婉蜒綿長的大川,源遠流長,亙古未絕。河面時而風光旖旎,時而波起浪涌,倘徉其間,能感受詩境詞情的至美。
一首優美的詩詞應當是至性至情的自然流露,不應當有絲毫做作。閱讀、欣賞古代詩詞是一種情感熏陶過程。讀者通過對古代詩詞的鑒賞,感情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自然而然地融入詩詞意境中。古代詩詞之所以能經受時間考驗,在文學長河中熠熠生輝,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詩詞表現了人類永恒的主題——情。閱讀、欣賞古代詩詞,把握此情,當是理解詩詞的關鍵。唐代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直言:“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感情是詩詞的基礎,沒有感情的詩詞,不能打動人心,也不能流傳久遠。中學語文中的古詩詞給欣賞者展現了一幅幅生動感人的情感畫卷:愛情、友情、親情……詩詞或慨感情恩怨,或抒國難家仇,或謳歷史煙云……詩詞用情這條線索將時空連接,使欣賞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充分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閱讀《湘夫人》,將分享一個幽婉動人的美麗神話傳說,那種對愛情的渴望,使人怦然心動;《短歌行》反復詠嘆渴望招納賢才的急切心情,使人由衷贊嘆詩人那種建功立業的抱負和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將進酒》那種大江巨浪無可遏止的情感波瀾,讓人盡情地體會詩人灑脫豪邁的情懷;《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那種生離死別的愛情悲劇,使人掩卷長嘆。
《蒹葭》是一首情歌,其表現內容、情思和意境在粗獷質樸的《秦風》中別具格調。詩歌著力描寫了對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悵惘的心情。閱讀欣賞《蒹葭》,把握這種情感是理解詩歌內容的關鍵。僅從詩章中變化的幾個字詞的揣摩分析中,便可感受到主人公情感的豐富真切。“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絕非機械地重復,而是景物有變化,時間有推移,情節有發展,感情有起伏,主人公對“伊人”思念之真情油然而生。
詩詞鑒賞是一種審美愉悅過程,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把握詩詞的美感,體會詩詞特有的魅力。賀拉斯強調詩歌應該具有教化與審美的二重功效,“詩人的愿望應該給人以益處和樂趣,他寫的東西應該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幫助。”語文教材從所選的有限的詩詞篇目中,我們仍然可以認識詩歌之美:樸素之美、中和之美、芙蓉出水之美、蘊藉含蓄之美、沉著痛快之美、陽剛之美、陰柔之美、空靈之美、逼真之美……在具體詩詞中,這些特點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因而,把握好它們的審美特質,顯得十分必要,有助于欣賞者真正體味到詩歌的美學韻味。
從詩歌的審美特質看,《詩經》多具有北方(黃河流域一帶)純真、樸實和悍健的特點,而《楚辭》主要具有南方(長江流域一帶)奔放、熱情和悱惻纏綿的特點。“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聞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身在人間而心游物外,將塵世的喧囂、煩惱拋卻腦后,在世外桃源尋找理想人世。陶淵明回到自然懷抱,唱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用樸實之美的圣水蕩滌人的世俗魂靈。后代不少詩人沿著陶氏這條美學之路走過來,如李白、王維、孟浩然、白居易、柳宗元等。
古詩詞中不少詩篇謳歌山水田園的如畫之美、雄奇之美,“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僅擷唐詩幾束觀之,欣賞者便可在如畫的意境里享受優美、雄奇的境界。
宗白華先生認為,從魏晉開始,中國人的美感經驗已從“錯采鏤金”之美轉到“初出芙蓉”之美,至唐代從陳子昂到李白,就進入一個精神上更高的境界,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李白的詩表現的是普遍的人情、人性與自然的美,真切平易,散發出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
宋詞是別一種抒情詩體。宋詞之雅,從美學品性上來看,即是陰柔美的世界。即便是開創豪放詞的蘇軾、辛棄疾,也創制出大量剛柔并濟的柔美佳作。而蘇軾、周邦彥所展開的詞的文人化的流變,到了南宋更向婉約、典雅、精致的方向發展。近、現代詩壇,不少詩詞承繼著這種婉約、典雅風韻。“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詩歌營造出“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審美意境,透露出婉約情愫與典雅意趣。
詩詞只有在吟誦嘯哦中,才能把那種情感意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詩詞朗誦重在把握其中的節奏韻律和情感,而古人很早就注意節奏韻律的運用。“斷竹,續竹,飛土,逐內”傳說是作于黃帝時的歌辭,盡管音調節奏還比較單純,但也顯示出對押韻、對仗等形式美的有意識的追求。
中國古代詩歌是詩、樂、舞的結合。體現古代詩歌從它產生時就可以用來歌唱入樂,無論四言詩、楚辭還是樂府詩,以至后來的近體詩、詞曲等都能瑯瑯上口,有一種韻律美。尤其是詞,更具有高度韻律感,是詩歌與音樂的完美組合。即使詩歌與音樂分離以后,詩歌不斷轉化為誦詩,仍然保留著詩歌的音樂美。近體詩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格局;詞通常是按譜填詞,合樂歌唱。這些形式上的特征,決定了詩詞節奏和諧,富有韻律感,更適宜朗誦。根據這一特點,突出詩詞朗誦應是提高鑒賞能力的一個重要保證。
(宦 婧,江蘇徐州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