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和信息,吸取精神養料,提高生存與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當今社會,隨著知識經濟的出現和信息時代的到來,閱讀愈來愈受到重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閱讀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生命內容,人們常常把閱讀看作打開知識寶庫大門、通往人類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因此,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歷來倍受大家的關注,許多同行在這方面作過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許多的成績,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并不樂觀,存在著許多的不足,筆者聽過不同級別、不同職稱、不同年齡教師的閱讀教學課,其中不乏優質課,但不盡如人意的課卻大量存在。有不厭其煩的分析教學,有為應試的肢解教學,有展現師生嘴皮子功夫的表演教學等等,不一而足。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學生主體地位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失落。傳統的“師道尊嚴”,遠沒有在主流文化中退位。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閱讀教學成了改革的重點,據此,筆者就當前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現狀作一探析,并就新課標審視下的閱讀教學,如何實施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我們知道閱讀是讀者與作品(文本)作者對話的一種活動。也就是說閱讀是以作品(文本)為媒介,借此體驗、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這種閱讀活動,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心靈的對話,當然,這種對話,是無聲的對話,是精神的對話,是心靈的碰撞和靈魂的問答,是人的生命體驗運動。當我們調動深度情感體驗,對文章進行生命情感和心靈的投注,以強有力的參與行為進入文章的藝術世界和情感領域時,便會驀然發現作家正在向我們走來,和我們直面對話,傾心相談。我們可以與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奮的意識刀鋒上,從而目睹生命的本相,聽見真理的告誡,悟得文章的真義,感到有一種心智為之洞開、靈魂得以撫慰的愜意。
可是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忽略了閱讀的本質,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教師習慣于用統一的教材和單一的思維方式,用講授和訓練的方法向學生傳播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技能和語文智力,關注的只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能訓練達到的水平等客觀因素,至于學生個性的發展、特長的培養、主體意識的形成則被認為根本不關語文老師的事,根本不是閱讀教學的目標,把學生雕琢成一個模樣,成了流水線上的新產品,同一型號,同一模樣,泯滅了學生獨特的個性和真實的自我,直至完全喪失了作為人的主體意識和個性發展的欲望。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現有的閱讀情況也是令人吃驚的,幾乎所有的學生除了課堂上跟著老師分析課文的思路進行簡單的閱讀之外,課外閱讀很少,大部分學生不太清楚研究性閱讀的實質是什么,更不清楚如何進行研究性閱讀,研究性閱讀對提高思維能力有什么幫助等。
這種現狀的存在,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與傳統知識技能傳授的教學觀念有關。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教,學生學,這是天經地義的。由于傳統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教,于是教學活動就成為一種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線性的傳授知識的活動,因而形成了與教學本質相背離的、嚴重阻礙教學發展的“三中心論”(教師中心、課堂中心、課本中心)。具體到閱讀教學,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從逐句講解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這其實,這是對教學本質的一種誤解。
第二,與考試制度有關。考試制度使得閱讀教學出現了應試化的傾向,教師在教讀課文時,自覺不自覺就會受到高考題型的束縛,把本來豐富多彩的文章內容解讀成了標準化、唯一化,限制甚至是扼殺著學生充溢著靈性的解讀。他們還根據考點設計出大量習題,反復訓練學生。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把各類不同文章的閱讀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三主題、四特點”的教學模式,使閱讀教學陷入了“高原現象”。
第三,與學生的生活有關。傳統的閱讀教學脫離實際,遠離現實生活。把學生固定在教室里,局限在語文閱讀教材中,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常識,遠離社會實踐。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他一周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曾說:“寧靜的夏季拂曉,我跟孩子們來到池塘邊。印入我們眼簾的是朝霞那令人驚嘆的美。于是,孩子們感覺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情色彩上的細微差別。”在這里,對生活的直接觀察活動充滿了情趣,學生也提高了興致,不僅體驗到生活的經驗,而且獲得了美感體驗。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語文閱讀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實踐,這無疑是“小學而大遺”。
第四,語文閱讀教學過于程式化。現在語文閱讀教學由滿堂灌轉向滿堂問,或者是滿堂灌加滿堂問,瑣碎的分析一統天下,肢解了一篇篇優美的課文。這樣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影響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導致語文課教學效率低下,教師和參考書的標準答案代替了學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抑制和削弱了學生的創造力,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第五,語文閱讀的積淀太淺。現在的學生閱讀量少,練習冊多。學生的課余時間被大量的數理化、英語作業占據,很少用于閱讀語文課上,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煩瑣的分析和頻繁的提問占去了。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缺少閱讀,對語文閱讀教學是釜底抽薪;缺少閱讀,對學生能力的養成是致命一擊。更有甚者,教師不但不鼓勵學生讀書,而且阻止學生閱讀課外書,理由非常充分——為了學生能夠升學,為了學生的前途。
我們知道語文閱讀不僅是為了弄懂語詞的含義和文法的規律,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通過閱讀,拓寬自己的生活面,豐富人生經驗,增加藝術修養,培育個性才華,提高審美水平……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通過閱讀,學生更可以獲得一種對真善美的把握和領悟,培養起對人類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美好心靈、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這是靠心靈對心靈的呼喚,靠情感對情感的激發,靠智慧對智慧的啟迪,決不是靠課文分析所能替代的。青少年如果沒有在文學海洋里遨游,其心靈是會干枯的,長大以后不管從事什么職業,都難以彌補這個缺憾。應該讓學生成為讀書人,而不能成為習題人,把書本還給學生,把語文課還給學生。
導致以上問題出現的最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語文閱讀教學是對“人”的教育,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以“人”為主體。
二、新課標審視下的語文閱讀教學
如何改變當前閱讀教學的現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當培養學生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這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為探索更為生動、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創新意識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我們知道閱讀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多重對話的過程。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應該看到,閱讀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基于文本的對話和交流并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設疑問答教學,也不是教師為了得到既定答案而布置的討論,更不是最后結論的水到渠成的鋪墊。這種對話是多個主體間的多重對話,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與文本對話、與教科書編者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與教科書編者對話,教師與學生又圍繞文本展開對話。在復雜豐富而且生動活潑的對話中,教師學生“教學相長”。
基于以上認識,我覺得新課標理念審視下的閱讀教學宜采用問題式閱讀、體悟式閱讀和探究式閱讀,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設身處地地感受體驗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情感。
第一,問題式閱讀。語文教學通過一篇篇文質優美的文章對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審美力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創造力,每一篇文章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文章的過程,本身就是讀者的想象、思維和情感的參與過程,體現著強烈的個性特征。在閱讀教學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體驗,對課文文本的解讀也是不同的。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有無數個不同的答案,而且每個答案也無所謂對錯,只有合理與不合理。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態度對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和觀點,而不以一己之好惡輕率地否定,那么,課堂教學氣氛、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輕松活躍,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地多方位思考問題,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盡力給每一個學生創設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機會,使學生小到對一個詞語的理解,大到對文章主旨的認識,都能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二,體悟式閱讀。讓學生獨自體驗、品味、感悟文學作品的意蘊。《文心雕龍》記述:“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這種美妙無窮、無與倫比的想象,無所不至地飛揚在學生的頭腦中。文學語言的模糊性和讀者生活體驗的多樣性,使每個學生對不同的文學形象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只有這種學生自我建構的文學形象才是真實、生動的。因此,對于一些語言明白曉暢、文辭優美的散文、詩歌、小說,教師應讓學生在誦讀中自行體悟。
例如,在教授李樂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樓閣》一文時,可以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表對這部作品的感悟和體驗。有的學生說,他已經深深陶醉在這篇文章描繪的人間仙境中了,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環境,現實中并不存在。有的學生說,作者的這間小屋確實存在,作者出于對它的喜愛,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許多想象和夸張。有鄉村生活經驗的學生則談起山居生活的寧靜、安詳與愜意,與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謀而合。這種體悟式閱讀教學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通過自己的想象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學形象,不但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嘗創新的樂趣。
第三,探究式閱讀。讓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自己尋找答案。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無可言時,提出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識。
例如,在講授《荷塘月色》一文時,講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時,我說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他頗不寧靜呢?請大家自己去查資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課時,學生們都拿出了自己在課下找到的資料,分別對作者不寧靜的心緒作了有理有據的分析論證。大家思維活躍,眾說紛紜。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在這次課堂討論之后,我要求學生們把自己的觀點和列舉的材料寫成一篇科研小論文。
此外,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探究意識,單純依靠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環境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學生自身的感悟。在一個群體中,人們互相影響導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環境和氛圍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讓置身于該群體的個人通過日久天長的耳濡目染,感染上這個群體共同的風尚與氣質。因此,有意識營造一個整體優化的環境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作為語文教師,唯有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養,豐富自身底蘊,盤活教育資源,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新方法,才能開辟一個全新的天地。
(薛振碧,浙江蒼南縣宜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