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門知識的學習,皆靠兩種素質:一是對該學科培養起來的濃厚興趣,此謂感性;一是對學習的意義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認識之后所產生的毅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此謂理性。前者主動、輕松、持久而有效;后者雖也有效但不能持久。二者既相互獨立又密不可分。如何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便讓學習熱情持久,這是目前擺在教育界同仁面前的一個較為嚴肅的課題。
筆者憑借自己多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幾條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以下。
一、學生演示動作,再現生活場景
記敘文的寫作目的是“感人以情,動人以形”。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借助形象生動的語言。換句話說,記敘文必須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敘寫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以此來感染讀者,感動讀者。
請看下面一段文字:
“傻二哥串街走巷賣藥糖,最使人注意的是他的吆喝,非常認真的。看見小孩們多了,他就要作吆喝的準備了。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兩聲試試嗓子。兩只腳一前一后,前腿弓,后腿蹬;一手叉腰,一手捂住耳朵,這才放聲吆喝了……”(新鳳霞《傻二哥》)
此段人物描寫中的動詞運用得極為生動形象。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些動詞的深入理解和把握,筆者安排了一個演示練習。先是讓學生在各自座位上琢磨演示傻二哥吆喝時的動作姿態,然后指定一位同學到講臺上演示給大家看,并由其他學生評議其動作的準確與否。通過此項練習,不僅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些動詞的情態與用法,而且還有利于準確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同時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本文的熱情。
二、教師描繪情境,引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記敘文的用語是富有描繪性的。對表現文章中心極為有力的用語,為了加深學生印象,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教師不妨通過描繪性語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共同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情境。
夏衍在描寫包身工惡劣的住宿環境時,有這么幾句話:
“七尺闊、十二尺深的工房樓下,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十六七個被罵做‘豬玀’的人。跟著這種有威勢的喊聲,充滿了汗臭、糞臭和濕氣的空氣里,很快地就像被攪動了的蜂窩一般騷動起來。”
“被攪動了的蜂窩一般騷動起來”這句話,如果教師不作詳細的描繪或者適當的點撥,就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句話對表現包身工惡劣的住宿條件和受管制的工作情狀又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具體該如何處理呢?鑒于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筆者先是引導學生展開回憶、想象和聯想,想象自己小時候怎樣捅蜂窩,蜂子又是怎么一哄而散的情景,學生都倍覺有趣。因為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聯系,他們也倍覺親切。然而在感覺“有趣”、“親切”之后,他們卻馬上意識到這不是蜂子,這是包身工,這是和自己年齡相仿的一群女孩子。文章把她們起身時的情景比作“攪動了的蜂窩”,說明了包身工住在多么擁擠而臟亂的工房里,又是受著怎樣的驚嚇和困擾啊!于是一種既痛(對包身工的痛惜、憐憫與同情)又恨(對日本資本家、帶工老板)的感情油然而生。
教學任務便在這種類比、聯想中輕松、順利地完成。
三、開展分角色朗讀,督促學生進一步理解人物
近十年的語文學習,學生已習慣了由人物語言來斷定人物性格,而且這種理解一般較為準確。但反過來,在分析理解了人物性格特點之后,再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再現出人物的語言即分角色朗讀,則顯得較為困難。
在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軍神》這一課時,學生往往對文章開頭的對話處理不好。原文如下:
重慶臨江門外,一個德國人開設的診所里。醫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頭也不抬,冷冷的問“什么名字?”
“劉大川。”
“年齡?”
“24歲。”
“什么病?”
“土匪打傷了眼睛。”
……
學生在扮演沃克醫生時,有的是一下子難以進入角色,笑嘻嘻地:“什么名字?”有的則是像法官審問犯人似的擺出一種高姿態。對這兩種表現,筆者都故意做了夸張再學給大家聽,在同學們的哄堂大笑中,該角色的扮演者也就覺出了不對味之處。這樣三番兩次、兩次三番,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有利于學生正確把握人物性格,準確地再現人物形象。
四、設置問題情境,激發熱情
說明文是傳播科學知識的。其語言自然以準確、周密為基礎,但有時又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制造興趣點,并抓住這一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南州六月荔枝丹》在介紹成熟荔枝的顏色時,既以說明為主,同時又結合運用少量的描寫。原文如下: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屋”、“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
本段文字中的最后一句話,具體寫出了遠看荔枝猶如一片紅紅的火焰燒到了天邊,又像一重重紅云遍布于天際的壯美景觀。
北方的學生大多數沒有見過荔枝林,但桃樹、楓葉見過的不少。于是,筆者在讓學生進行的有意識類比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觀賞桃花、楓葉時,恐怕也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你又是如何描繪看到的景致,如何表達你胸中的情意的呢?
五、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寫作興趣
在作文課上,寫任何文體的文章,學生大都有一種畏難情緒。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由害怕寫發展到喜歡寫,筆者采取的措施是力求聯系生活實際,從交際交往的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在教學應用文體寫作時,筆者從學生熟知的請假條入手,告訴他們只要會寫請假條,其它任何一種應用文就都可以觸類旁通。隨即我拿出一位學生寫的請假條,讀給大家聽:
尊敬的×老師:
我因感冒頭疼得厲害,沒法堅持上課,特請假一天,請老師批準為盼。
請假人:×××
××年×月×日
師生一起分析該假條正文具備的幾項內容:“我因”句和“沒法”句是“擺明事由”;“特”句提出問題;“請”句明確自己的意見。或者稱之為“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隨后教師引導:這份請假條為了有效地征得老師的同意,是先講理由后提問題的一般情況下,也可以先提問題,后講理由,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正文的內容就是如下三部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種結構文章的方法就是應用寫作中的三段思維結構法。所謂“三段思維結構法”,即作者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順序去認識和反映事物,組織編排文章內容,并相應形成三個基本部分的一種結構形式。它是現代應用寫作經常運用而且比較重要的一種方法。從公務類文書到日常事務類文書,從經濟類應用文章到司法類應用文章,經常用到這種結構形式。具體一點,按照三段思維模式,“請示”可以依次提出請示的問題(事項),闡明請示的理由,講清本單位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意見;“批復”可以依次寫明批復的對象和意見,如此答復的根據和理由,貫徹批復意見的要求和注意的事項;“講話稿”又可依次闡明講的是什么問題,為什么要講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等等。
這樣,從學生的交際交往需要出發,以點帶面,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運用這種方式教學,既能調動學習寫作的熱情,又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在教學議論文寫作時,筆者先征詢了一下學生對議論文的認識,大家普遍感覺難寫。針對這一點,筆者講了這樣一個生活實例:
奶奶制止孫子:“孩子,剛出了一身的汗,可別亂減衣服,要不,會感冒的。”
“哪會?”
“你瞧瞧,昨晚兒大貓、二狗、三多他們玩藏貓兒,各人跑了一身的汗。大貓不就因為脫了一件棉襖給感冒了?現在還在打針呢!二狗也是。人家三多就沒脫棉襖,也沒感冒。看你還脫不脫!”
學生都覺得有趣。順便筆者做了以下引導:這段話寫下來是不是一篇議論文?有沒有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是什么?奶奶用來說理的依據又有幾個?分別是什么論據?論證有沒有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嚴密的邏輯聯系?用了怎樣的論證方式(方法)?連老太太都能隨口“說”出如此規范的議論文,難道同學們就甘拜下風不能甚至不敢寫一寫嗎?結果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了該單元的學習。
雖然“教無定法”,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它需要教育者以百倍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認真研究教材的特點,仔細分析學生的所知所好。如果能夠做到因材施教,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工作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谷瑞麗,濟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