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用字考究,詞簡意豐,結構精巧,聲韻和諧,極富藝術魅力。有一年的全國高考卷就考了對聯題,借對聯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巧妙地考查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新穎而合規律,很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結合,頗受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歡迎。其實,對語文教學而言,對聯恰似一池清冽甘甜的碧水,若能適當地掬而用之,定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應試能力,培育桃李英才。就此問題,筆者略作論述。
一、對聯對于語文教學的作用
1.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很多對聯或對聯故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思想價值,若在教學中充分發掘利用,可使之成為有力的德育工具。
2.學生智力,培養其良好的語言習慣。對聯用語講究,結構精巧,需有較好的語言素養和語言習慣方能寫好。因此,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接觸創作對聯,可以很好地發展其思維能力,培養反復推敲語言的習慣,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3.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對聯種類繁多,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讓學生接觸一些對聯,對豐富學生知識,擴大其視野,大有裨益。
4.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對聯是一門充滿智慧與美的藝術,將其融入教學,對學生而言,無疑是新穎別致且頗具吸引力的,可以起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作用。
二、如何運用對聯進行教學
(一)課堂教學
1.課文教學
(1)導入新課。一些對聯或對聯故事在內容上與課文有相關或相似性時,便可以用對聯導入新課。例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時,我首先板書了一幅對聯:
長橋臥波,新亭延月;
荷香醉客,柳色迷人。
接著略作分析:這幅對聯寫出了公園中月下荷塘中景物的秀美及悠閑游客醉于美景的意境。然后提問:那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又寫了什么景致?這就為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頗不寧靜”的情緒及該文主題打下了基礎。
(2)概括段意。教師可視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反復推敲,把課文(特別是記敘性文學作品)的段意以對聯形式概括出來。比如在教《荷花淀》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共同把段意作了如歸納:
第一段:月下織席待夫歸還,夫妻話別情意綿綿。
第二段:藕斷絲連心懷掛念,眾女探夫中途遇險。
第三段:荷花淀里伏擊大戰,不甘落后終得比肩。
這樣既拓寬了學生思維,培養了他們斟字酌句的好習慣,又將段意概括得富有文采。
(3)印證內容解說寫法。課文中有的內容與某些對聯有關聯,這時可用對聯來印證之。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在對聯中有典型體現時,可用對聯來解說之。例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時,我為了介紹寫作背景(釋文眼“頗不不寧靜”),分析了疊詞運用這一寫作特點,引用了下面一幅對聯: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爭爭斗斗,時時殺殺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凈凈,
戶戶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處處驚驚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慘慘凄凄。
該聯誕生于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反映的內容與1927年國民黨叛變后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的歷史事實基本一致,可作為本文背景及文眼的生動注腳。全聯用疊詞寫成,與課文大量運用疊詞寫法相吻合,故可用以印證、解釋寫法。這樣處理,既印證內容,又解說寫法,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石三鳥”。
(4)提示主題。教師在分析課文的基礎上,可利用成品對聯或師生合創對聯提示文學作品類課文的主題。例如在教《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時,我引用了一幅挽“五四”烈士的對聯:
愛國者,無辜受戮;竊國者,法外逍遙,面對著這殘暴措施,誰個不怒發沖冠?
已死的,播下種子;未死的,努力耕耘,肩負起此艱難任務,人人都咬緊牙關。
課文主題與該聯所表達的感情比較吻合,故用它來提示主題,既準確,又生動。
2.仿寫訓練。在進行仿寫訓練時,可有意識地創作或選編一些對聯擬題,此不贅述。
(二)課余教學。課外時間,教師可組建對聯興趣小組,舉辦對聯知識講座,引導學生搜集對聯及對聯故事,并鼓勵學生進行對聯創作。教師還可定期舉辦一些比賽活動,例如對聯編寫比賽、對聯故事演講比賽、對聯書法展覽等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三、運用對聯進行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可結合古代詩歌教學,適當地講一點對聯常識。對聯在對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與古詩詞是相通的,所以進行詩歌教學時可適當補充一點這方面的常識。
2.要循序漸進。對聯創作對語文素養要求較高,教師要注意從易到難,不能急于求成。
3.注意度的把握。運用對聯進行語文教學有不少益處,但也并非多多益善。教師應因材制宜,靈活、恰當地運用,方可取得好的效果。
(魏現偉 豐茂松,山東省費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