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現行語文教學目的是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顯然,單純采用傳統的注入式講授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而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有利于教師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開放教學環境,體驗學習樂趣
當今的學生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自主意識強,平等觀念深;他們喜歡自作主張,獨辟蹊徑,渴望成功。教師只有奉行民主平等作風,開放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破除“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放下權威的架子,把學生看成自己的朋友,才能親近學生,深入學生,才能啟迪和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黔之驢》時,先讓學生講一個自己熟悉的寓言故事。這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都能積極舉手發言,爭講故事。我因勢利導地引出課題,并扮演學生角色,生動地向學生講述了《黔之驢》這篇寓言故事。接著,我又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概括出課文的主題思想。有的學生認為:在寓言中兇猛的老虎并不是兇狠的代表,而是一個善于思考、開拓創新、不畏困難、勇于嘗試的勝利者。這是通過開放課堂,學生在探究后得出的主題思想,具有創新意識,答案是合理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就要想方設法啟發學生,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的空間。因此,教師要放棄權威心態,轉換角色,努力給學生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常常深入到學生中,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或參與學習小組的活動。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給予他們關懷、鼓勵、引導和點撥,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這樣,有了一個寬松自然、民主和諧、充滿愉悅的教學環境,不僅能使學生倍感親切,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和主動參與意識,從而讓他們敞開思維,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獲得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二、開放教學內容,體驗生活實踐
語文來源于生活,把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創新教育的要求。為此,教師在教學時樹立“大語文觀”,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開放教學內容,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創設語文情景,組織學生思考練習,使學生體驗到語文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就在自己身邊。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時,要求學生以“愛”為話題,說出現實生活中父母關心愛護子女的一件事,學生討論發言后,再將討論導入課文學習,這樣就使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學生學習語文時,應該盡量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去理解。在閱讀教學中,對課文中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揣摩、去體會。在寫作教學時,指導學生寫熟悉的生活,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會有真情實感。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如舉行故事會、演講會、辦班級小報、寫讀書筆記等,讓學生體驗實踐生活,并在此基礎上創新。
三、開放教學過程,體驗自主探究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是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開放教學過程,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發現問題、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任何一個學習環節,都離不開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在時間、空間上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在學習新知識以前,放手讓學生自己憑借“已知”來探索“未知”,找出知識的聯結點,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學新知識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來領會課文內容。例如,在單元教學中,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自學提綱,讓學生預習課文,通過查字典、查詞語手冊、查輔導資料來解決字音字義,通過感知學習材料,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系,找出單元課文之間的內在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開放教學過程,讓學生體驗到自主探究的樂趣,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四、開放課堂練習,體驗成功喜悅
練習是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形成綜合運用能力的實踐過程。傳統的課堂練習往往因機械重復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開放式”練習則努力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注重學生個性發展,促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因此,在學生存在水平差異的情況下,教師設計習題時要精心把握好教學的重點與分寸,題型設計應根據學生特點,注意新穎性,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可設計判斷與選擇練習、對比練習、競賽練習,還可以通過講故事、小組比賽等多種生動活潑的語文活動,為學生創造一種愉悅的練習氛圍,使學生樂學樂練,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真正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并能舉一反三,達到新課程的要求,完成新課標的教學任務。
課堂練習如果能做到“點”與“面”相結合,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并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去完成,就一定能讓學生品味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具有較強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開拓意識。例如,我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時,結合課文內容,用小黑板出三道練習題,第一題讓學生寫出有關“春”的成語、詩詞、對聯、俗語、歌曲等,第二題要求學生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題寫一段話,第三題是根據課文中的某段描寫,畫一幅描繪春天的畫,并用簡短的文字說明。三道題中學生任選一題做,練習過程中可以交流探討。這種設計注意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題目有易有難,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從課內到課外,豐富了練習的內容,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的來說,開放性課堂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有利于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能使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得到發揮。
(黃灼新,廣東省興寧市刁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