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對當前學生缺乏完整人格、常為心理問題所困擾的現狀,教師應努力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心理健康這一重要問題,讓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教學牽手。
中學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情感、感悟等諸多方面的特點,教育工作者可在促進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方面作有益的嘗試。
一、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中學階段正是個體的自我意識覺醒和自我評價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實際的學校教育中,絕大多數中學生由于不能準確地給自己定位,缺乏正確自我評價的能力,因而出現了定位過低或定位過高的現象,如因為一兩次的考試成績差而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或對自己的長相、容貌過分要求自卑、自棄,或由于偶爾的成功而自高、自傲、看不起別人。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考慮學生在此階段出現的特殊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載體,通過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等互動,利用多種形式,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二、陶冶美好的性靈,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也是當前學校教育中的一大難點。當前學生中出現的道德意識淡薄,理想觀念淡化,人際關系疏遠,人文價值缺乏等現象都引起了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這就需要在濃厚的人文主義思想課——語文課上去熏陶,去感染學生。
中學語文課文大多數是文質兼美的佳作,近幾年新課改中的語文教材的編寫,更是力求科學性、藝術性、人文性的統一。因此,通過挖掘語文課文思想內涵的豐富性、哲理性,可以培養中學生健全的人格,達到陶冶美好情操的目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高尚人格,對陶冶美好的性情,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有巨大的借鑒和啟迪作用。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國奉獻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凜然正氣;《小桔燈》中“小姑娘”的勇敢、鎮定等。通過充分利用中學語文課本素材,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使學生樹立起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實現有效的情感調控
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健全的邏輯思維能力,更要充分利用語文作品的人文性和人物形象的鮮明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水平,實現對學生情感的有效調控。首先,教師要運用自身的情感創設一種使學生易受到感染的情境和氛圍。通過表情朗讀、配樂朗誦、看圖描述、情境誘導等多種手法感染學生,使學生融入作品所體現出來的特有的感情氛圍,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其次,要動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方式,在語文教學的審美實踐活動中提高和協調學生的心理機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情感體驗;最后,在寫作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講真話,抒真情,既可以達到情感宣泄的目的,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情感動態,幫助學生及時疏導不良情緒和自我調節。
四、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是教育的基礎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創設寬松自由的語文教學情境和易于創新的良好氛圍。通過創設無拘無束、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可以消除學生高度緊張心理,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要充分發揮中學語文基礎工具課的優勢,挖掘教材本身所蘊涵的創新教育因素,引發學生由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讓學生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二,閱讀教學要鼓勵學生提出獨特見解。在對文章的理解中,除了了解一些共同的結論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對某些帶有共同性的結論或看法提出質疑,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第三,寫作訓練要提高學生的創新水平和創新成果。寫作訓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可充分利用寫作課的主觀性和人文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想象能力。
總之,中學生心理健康需要有對自我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需要保持良好的情感調控以及富有創造性思維。這其中,中學語文教學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學生茁壯成長離不開中學語文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牽手。
(高學倉,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葛家岔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