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制訂并公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總結了我國語文教育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新的目標和理念,旨在促使語文課程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了解了《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我們語文教師就應該在自己的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學習中,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一、語文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養
自古以來,我國就講求“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師”,老師高高在上,說一不二,而學生對老師也往往唯言是從,不敢越雷池一步,長此以往,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埋沒。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首要是轉變觀念,打破教學專制,實現教學的民主化。這就要求老師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不是將學生當作容納知識的器皿,也不僅僅是 接受知識、開啟混沌的教育對象,而是視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生主體。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增強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認識到真正的主體性,意味著人必須并能夠成為自我的主體,能調節和控制自我的欲望,造就自我的人格。
二、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獨立思考,培養自學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一點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方面,是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的過程,也是教師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集中地體現在不僅要教知識,更重要的要教規律,教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和學習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學習中加以運用,成為“會學習的 人”,這才是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優化教學方法,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
只有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法的優劣主要是看它能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包辦代勞的太多,總是擔心學生聽不懂,學不會,考試時做不出。毫無疑問,這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約束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甚至扼殺了學生創造的火花。因此,語文教師應學習和實踐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讓課堂活躍起來,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于潛移默化中培養其學習的主體意識。
“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由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語文教學必須貼近生活,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絢麗多彩的社會,從切身生活到周邊社會,再進展到人類優秀文化,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語文教育空間的拓展,課內輻射課外,課外帶動課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四、加強學法指導,開展研究性學習
長期以來,語文教師養成這樣一種習慣:注重教法的研究,忽略學法的指導。為了上好一節課,往往查閱大量資料,優選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板書。這樣做,無可厚非,但卻忽視了作為教育對象而存在的學生。其實,再好的教師,若無學生的配合,再好的教法,若不聯系學生的實際,也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還應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多開展研究性學習。對于研究性學習,特級教師程紅兵是這樣下定義的:它是指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地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研究課文等語文現象,掌握規律,獲取知識,調查了解社會,深入研究,應用有關知識去尋求相關原因,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無疑,語文研究性學習會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已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已是學習的主人。體現出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才能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找到開啟知識大門鑰匙。
面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更新觀念,努力在教學中喚醒并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語文教學也必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陳宏亮,安徽省當涂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