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現(xiàn)代教學論和評價論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隱、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基礎上展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機制。但觀察現(xiàn)在許多老師的教學評價,卻常出現(xiàn)以上這樣的情況:粗一看,教師是在積極倡導激勵性評價措施,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但細細一品,卻是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評價要求“貌合神離”,沒有真正發(fā)揮課堂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甚至本末倒置,危害極大;評價內(nèi)容千篇一律、空洞貧乏,對學生而言,他們既不知道“棒”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夠“棒”,所以老師的評價包括他們的拍手稱棒就是一種違心的機械重復,讓人厭倦;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性,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是當他們有錯、有待提高時卻不去糾正、點撥,如果是這樣那么課堂的評價帶給學生的只有錯誤和空白!因此,一個“棒”字教師應該慎用,關注課堂教學中的評價策略,使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評價“形神兼?zhèn)洹保哂袑嵭В俏覀兠恳晃粚嶒灲處熤档锰骄康膯栴}。
一、“情動而辭發(fā)”,注重評價的真誠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話“你說得真好!”,都能遠遠勝過一次次機械重復的“你真棒!”
在教學中不乏這樣的例子:一次公開課上,請學生讀一句挺簡單的話,看到一名學生畏畏縮縮地舉了手,眼里流露出一絲渴望,我便叫了他。結(jié)果,他讀錯了許多字,同學們的埋怨聲讓他自慚地低下了頭。我走到他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親切地說:“別灰心,讓老師來幫你吧!”通過一次次正音,他終于能比較準確地讀出這句話了。為重樹他的信心,在我一遍遍的鼓勵下,到了第五遍,他終于能準確流利地讀出來了。當我激動地握住他的手說:“好樣的!你成功了!”我發(fā)現(xiàn)他的眼睛里突然變得亮晶晶的。之后,他對這門課投入了百分百的熱情。老師真誠的評價、耐心的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師關注著、喜歡著!“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老師的話不在多,有“心”則靈!
二、“潤物細無聲”,堅持評價的激勵性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生成性活動。課堂教學評價具有激勵、導向等多種功能。現(xiàn)行的激勵性評價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采用。充滿機智的評價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和靈活,而且更能使課堂妙趣橫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使用激勵性評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準確性的評價宗旨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也要注意文本的價值取向。激勵性評價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針對學生的錯誤,尤其是認知上的錯誤,必須給予準確中肯的評價。那么,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信息時,教師該如何進行否定、引導呢?這就是一門語言藝術,需要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努力摸索,但有一個基本原則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接納,先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給他創(chuàng)設一種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然后寓“貶”于“褒”,因勢利導,更多地給予鼓勵,委婉的評價和熱情的鼓勵一定是學生樂于接受的。
2.導向性的評價方法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評價就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引導方法,因為它具有肯定和示范雙重功能。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兩方面的“引導”。第一,預設導向生成。教師可以將學習目標通過具體的課堂評價體現(xiàn)出來,如教學生讀“筍芽兒”這個詞,要解決“筍”和兒化音這兩個讀音難點,根據(jù)學生讀的情況,就可以這樣引出“筍字這個平舌音,你念得真準!”“筍芽兒的‘兒’字念得又輕又短,真好聽!誰也來試試?”這樣的評價,是及時的肯定,也是對其他學生的具體指導和示范。學生自然就掌握了這個詞的讀音要領,預設的目標也就完成了。第二,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向多元化轉(zhuǎn)變。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也應該成為評價的主體,教師要不斷通過示范性評價,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進而逐步形成自覺、準確的價值判斷能力。
3.詳實的評價內(nèi)容
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內(nèi)驅(qū)力的評價,不僅要注重情感因素,也應該注重內(nèi)容的詳實,有根有據(jù),防止激勵性語言蒼白乏力,如:“你讀得很有感情。”可以更具體地說:“你讀得很有感情。特別是‘躺’這個字,讓我感受到小水珠躺在搖籃里很舒服。”(《荷葉圓圓》)“這株筍芽兒鉆得這么辛苦,卻一刻也不停,真是株勇敢的筍芽兒!”(《筍芽兒》)。
4.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評價包括語言(口語和書面語)評價、情感評價和動作行為評價,除了語言激勵,點頭微笑、極其專心地側(cè)耳傾聽等形體語言也應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因為這些就是在明確地告訴學生:“我喜歡你!我很關注你!請接著往下說。”
三、因材施教,貫徹評價的全面性和差異性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教師應根據(jù)各階段課程目標,在“課堂評價”中全過程、全方位地落實三維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jié)性評價結(jié)合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總包含著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所以,我們不僅要像以往那樣關注知識技能等顯性因素的評價,更要關注情感態(tài)度、方法價值觀等更多隱性因素的評價。如學習的方式方法、自覺性、大膽發(fā)言的勇氣、認真改錯的態(tài)度、與別人交往的能力等,多方兼顧,全面提高。如評價小組合作時,不僅要對合作成果進行評價,也要對合作過程中各成員的參與程度、合作態(tài)度等各方面進行評價。
2.注意評價的全體性和差異性
評價要關注學生整體、全面的發(fā)展,不能僅僅關注個別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其優(yōu)勢和弱勢,對學得快的學生要及時肯定,并鼓勵他們帶動其他人;對學得慢的學生要適當調(diào)整標準,以“昨天的自己”、“剛才的自己”作為參照對比,為他們的點滴進步而喝彩,使評價發(fā)揮真正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自己的“起跑線”上獲得發(fā)展,受到鼓勵,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每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以學定教,循學而導”,課堂教學評價是一門藝術,她有待于我們每位老師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中努力地進行探索,積極地加以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完善,更好地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胡旭強 馮一丹,浙江省慈溪市滸山街道碧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