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從幼兒時的呀呀學語直到成年后大學畢業,漢語作為母語其學習和應用可謂不曾間斷,但許多學生書面表達仍然詞不達意、文理不通、語病百出。在傳統教學中,也許我們的確培養了許多合“格”的學生,但文思敏捷、不落俗套、出“格”的很少。所謂的“格”正是被強化的結構主義范式。我們不免感到遺憾:語言的本質在于表達和交流個體的情感、傳遞新信息內涵,語言的功能是第一位的,結構是第二位的,結構要體現的是語言的共同規則,是為功能服務的,它的存在是必要的,而它的價值僅是作為信息的的載體而已。從語言的產生,演化及個體的習得規律看,結構是約定俗成、逐步被總結和相對固定下來的,從感性上升為理性的。兒童學話,并非從結構規則入手,把語法知識放在首位的,而著重是以學習者信息表達的直接指向為優先,典型的例子如1998年高考作文,眾多考生不惜以“犧牲”父母婚姻,甚至性命為代價博得同情、騙取高分,我們無法想象這樣的教育結果是什么。當然語言的功能性學習與結構性學習是有著有機聯系的,并非是此非彼,水火不相容的。大眾化的普通教育,是要培養其愿表達、敢表達、會表達的語言人格及基本能力,能不悖于共通的語言規則來做到“無誤表達”進而達到“善表達”,能較好地使用語言,闡明獨立個體的觀點和意蘊。從事實上看,不少具有鮮明人格的小說家、雜文家、思想家也非文科出身,更非語言學、修辭學等學科的專家。學習者只要能保持獨立思考的人格,駕馭語言并非難事,以主體習得為主更為可貴,“言為心聲”、“文以載道”,是自然能做到的。
筆者認為:語言學習要重視理性,但語言學習的特點在于其感性經驗更為直接,兒童通過模仿性的訓練,聽、說(包括對話)、閱讀多了,也能自覺糾正不合常規的表達習慣及語病,盡管不懂得語法上的基本概念,那些隱含的語法規則要求實際上已通過感性的學習以隱含的方式得以掌握,那些范式化教育的目的其實是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熏陶和面向情境的表達應用來達到的,這就是所謂語感的形式。語言的自然運用本應是生活化和經驗化的,就好像學習游泳一樣,善游者未必懂得流體力學和生物力學,不懂得有用的分解動作與技巧概念,但它可能游得更自如,甚至更能毫無拘束地游出個人的風格。
一、讓學生自主
長期以來,教師是課堂的主角。疑問是老師自己提出來的,困難是老師解決的,標準答案更是由老師來提供。教師把課文嚼得很細,從文章背景、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按標準套路解剖闡釋,嚼得余味全無,再讓學生共享“食余”。作文教學,命題和講解的主角更非教師莫屬。學生的嘗試權,學習者自主消化和感悟的機會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剝奪了。“教師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還可以讓學生試講、復講、討論,更重要的是留給任務、給時間,減少課內學時,讓學生找資料、查閱工具書、寫讀書筆記等。“只有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獲得直接體驗的知識,才能對個人的發展產生意義。”教育不應該向學生強加什么,而應該為他們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并且應該成為他們真實生動的生活世界。讓他們在自我體驗中學會自由、學會選擇。
二、提倡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習
課外閱讀必然是自主的,它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無論教師課文講解如何幽默風趣、回味無窮,像那些典型示范精心雕琢的優秀教案一樣,如果學生僅靠語文課內喂的一點“細糧”,而缺少甚至沒有課外閱讀,那他們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仍然會低下。相反,興趣廣、閱讀多的學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維邏輯性強,反應敏銳,作文時不會胸無點墨,并且能夠有感而發,能寫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來。教師應該對課外閱讀提出較寬松的建議。并體現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原則。讓學生課外吃點“粗糧”,純粹的課內“細糧”會導致“營養不良”。多種知識領域、多種媒介類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異地給學生的興趣留出余地,文史哲可熔為一爐,知情意如水乳交融。獨立思考是學習的靈魂,表達主體應該是學生,這才是素質教育的體現。教師自己也有廣泛的閱讀情趣,比學生先走一步,并給學生列出閱讀文獻,推薦有代表性的名著、名家乃至時下報刊的精品雜文,當然專家精選的教材課文是可以介紹得多一點,提倡熟讀背誦也是必要的。
三、突出意境
語言的信息是多層面的,好的文學作品,經常能刻畫和傳遞一些含蓄、微妙的信息,烘托氣氛,表達深刻的內涵,發人深思。句義、文義的直觀內涵是可以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解決的,意境的內涵或其他心理信息的傳遞常意在言外,點到為止,還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相代。意境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憑借語感,感知形象,借助想象,填補空白,深入體驗,力求領悟再創造。高中階段,學生心理趨于成熟,重興趣,希望獨立思考是其特點。意境往往體現文章所表達的精髓,是文學的獨特魅力之所在,舍此則談不上“文學性”。側重結構剖析的教師,往往以提高理性知識的完整性為教學目標,著重于指點或勾勒意境,發揮文彩精妙的教師更能激發學生的興奮性和投入感,并且能幫助學生在文理通順的基礎上,提高寫作的品位和行文的技巧與美感,真正實現文學審美價值,享受輕松活潑的情趣,體現出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美育功能。
四、改進課程教學模式
上文已提出要把語言的功能作為語文教育的主要目標,而功能應用必然是把環境的觀點作為第一要素的。現代語言的環境也是現代生活環境。現代生活的多元化、傳媒的多樣性、文化的多層面決定了語言環境的豐富性。教師要注意選材的多角度。應用文體也要考慮大眾化對象的生活、職業實際。議論體等的寫作更要面向現實生活,命題可定范疇,但不要過于具體,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能有感而發,盡興而談。
隨著科技文化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呈現出豐富而復雜的變化景象,不同學科、專業的新詞匯層出不窮,語言的傳媒交互手段日新月異并有電子化、網絡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對社會勞動的綜合性、創新性要求越來越高。語文教學應充分考慮到社會環境的變化因素,引進和利用新的知識、新的方法手段,增強語言教學的功能意識、環境意識、學生的主體實踐意識、語文教學的意識。
(劉秀峰,浙江麗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