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堂上對課文的分析要做到“精要”,解題能力上注意給學生上“光”,也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學生上課時注意力十分集中的時間實際上是不長的。盡管我們面對的是高中生,可一節課下來,能專心聽進35分鐘的就已經是超常發揮了。因此教師對于課文分析就不能面面俱到,每一堂課都應有一堂課的精要之處。老師樂于把自己所能理解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但不應該忽視的是并非什么問題都應這樣處理。譬如對課文的分析就不能簡單地這樣做。試想一下,如果把一切問題都幫學生考慮好了,一旦學生缺了“拐棍”就不能走路了。因而這種做法其實是害了他們。如果我們在分析每篇課文時注意在每一節課安排一個或兩個點,突破了這些點就算達到了目的,這樣事情就變得簡單了,操作起來也就輕松多了。老師分析胸有成竹,學生學習也能有的放矢。我在分析《我有一個夢想》時就是這樣處理的:課前激發興趣之后,接著就轉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上,我從寫作的角度引出了三個問題;1.夢想的內容是什么?2.為什么要實現夢想?3.怎樣實現夢想?然后要求學生瀏覽全文,找出課文是否有內容和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通過課堂討論得出結論后,再對“夢想的內容”這一部分作分析。課后,我覺得有以下兩點是可取的:第一,上課時學生精力集中;第二,在進行課文分析時我把自己的一些閱讀體會很好地傳授給了學生。例如:這篇文章所要談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要實現夢想,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我就適時地介紹了自己的體會。經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驗這種做法是可取的。因而可以說知識的傳授只是語文教學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解答問題的方法。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課文學習與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其實是一個點和面的關系。如果我們把課文分析得過于全面必將無法突出自己所確立的訓練點。這勢必削弱對課文重點與難點的理解,在實際的能力訓練上就不能達到目的。我們給學生的是知識的精華——“高營養”的知識。可學生卻沒有吸收到這些營養的“根”——學習的能力。因此,老師就必須在促使學生“根”的發育與生長上做文章,即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下功夫。怎樣來培育學生的學習能力?關鍵在于老師是否給學生上“光”,也就是給學生以學習的方法,培養其學習能力。象上面我談到的由點鋪成面的分析課文內容的方法,我想可算作是對他們閱讀能力的提高方面上“光”的一點吧。
第二、課堂上對課文的分析要做到“實在”“有味”
老師在教學中考慮用一些“催化劑”----師生間的情感投入作為輔助手段是很有必要的。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教師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教師首先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是個心理學家。在教學教育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從學生的情感入手開展教學活動,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興趣愛好等一些能激發學生“共鳴”的因素,因勢利導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忘我的境界中積極、快樂地接受和吸收知識,把知識與“會學”變為自己的一種能力。
高中生不比初中生、小學生,他們的知識面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對于新生事物接受得很快,如果課堂對課文的分析只是那么簡單的“三節棍”式的教學模式(即寫作背景、內容分析、寫作特色),久而久之必然遭到他們的“厭棄”。這樣一來,就使得我們老師不僅是要在內容上“實在”,而且在趣味上也要下功夫,要做到分析既“有味”又到位,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拉”長。這個學期以來,我不僅在課前對所講的內容注重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還注意從報刊雜志、圖書資料及互聯網等途徑搜集有關課文的一些趣聞夾雜。在授課中一看學生快跑神了,馬上就扔出一個“包袱”來“拯救”一下課堂的氣氛。例如:我在教《贊美》時,適時插入了作者穆旦在1942年毅然隨軍入緬,從而經歷了一次穿越野人山的大撤退的內容。在這次稱得上是自殺的殿后戰中,這位年僅24歲的英雄目睹了無數戰友的死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在熱帶雨林里掙扎。致命的痢疾和可怕的大蚊折磨著他,還有那叫人發瘋的饑餓——他曾嘗過一次斷糧達八天之久的生存極限的考驗。在失蹤了五個月后,他死里逃生到了印度。可上帝又一次和他開了玩笑,他幾乎因為劫后余生吃得過飽而死去。這一材料的加入,還真有效果,盡管這些“包袱”都是我事先構置好了的,但學生聽得還是那么起勁。讓學生對你保持高昂的熱情,的確也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點。
第三、練習時要讓學生在不斷重復中鍛煉能力,講評應及時到位
在現實中,一些老師樂于在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一切問題都先幫學生解決,不用學生動腦思考。長期以來,則形成了語文學習上的一個怪圈,認為只要讀讀背背,語文就不會差到哪里去。于是學生很喜歡把上課的板書全記下來,然后去死記硬背!我想作為語文的教師一定會有這樣的切身感受:一篇優秀的文章,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都令你贊嘆不止,但讓自己提起筆來寫,卻未必不能寫出這樣的水平來。所以,聽別人說話,看別人文章,聽懂看懂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要自己寫出來并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容易了。就像小孩學寫字,會說的東西,要讓他寫出來,就必須經過反復寫的練習才能達到記住了,會寫了的效果。因而,要由聽懂變成會做,就要在聽懂的基礎上多多練習,才能掌握其中的規律和奧妙,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也就是學習高中語文應該下功夫的地方。有人曾經這樣說過:“重復是學習之母。”為了把知識上的漏洞補上,就要不斷重復。這一點,我想也可以稱作“重復定理”吧。就拿記憶來說,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要真正記住新的知識和信息,一般人需要在重復七遍以上才能永久記住。各類題型進行重復訓練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效果就越好。任何知識、任何信息如果沒有深入到一個人的潛意識,是不會影響人的行為的。另外,練習的講評也一定要到位。等到餓了再來找飯吃,下雨了才來找傘打,誰都知道這已經遲了。現在的學生有不少是為了應付交作業而做作業,有部分學生甚至還有抄襲作業的習慣,這也是語文成績為什么這么難提上去的原因之一。獨立做題是關鍵,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重要是做一題要達到一題的作用。我比較贊成當場做完當場講評,當然這的確有一定的困難,但如果時間拖得太久,老師教的恐怕早已全都忘到“爪哇國”去了。
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思維,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想一想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充分地尊重教育對象的個性,然后根據自己的反思改變一下自己的教學模式,還是很有必要的。
(馮小兵,江西省遂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