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了這樣一對矛盾:一方面,語文老師總是擔心所上的課文學生是否悟深、悟透;另一方而,苦于找不到好的材料,又為作文命題大傷腦筋。筆者考慮,何不以課文為材料進行作文命題呢?這樣,以“寫”促讀,既是閱讀教學的補充和深化。又為作文命題找到了源頭活水,豈不兩全其美?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嘗試,發現這確實是可行的。
一、課文是作文命題的好材料
不少語文教師為了擬定一個作文題日,往往絞盡腦汁,參考歷年的高考作文試題,翻閱報刊雜志尋找話題,查閱教學雜志上的作文題精選,可謂用心良苦。筆者認為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課文就是作文命題的好材料。
課文——語文教學的基本憑借和立足點。語文教科書中的選文是人類優秀文化的積淀,情感豐富、思想深刻、技巧嫻熟、語言精煉。學生往往通過文本的閱讀與教師的引導基本上能夠把握。
課文——一個更有利于創新的閱讀平臺。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進行生動的創造。”為什么好好的文章一旦變成課文就讓學生就無閱讀興趣。那是因為教師給學生的指令是枯燥而繁重的記住與背出,而不是愉快而新奇地交流與創造。
課文——引導學生走向實踐的媒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課文無非是例子”,這些我們都耳熟能詳。可是目前不少教師誤讀了這些觀點,他們對文本只作蜻蜒點水的處理就顧左右而言他,仿佛已經超越了文本,仿佛文本就不重要。筆者則認為。無論如何,課文永遠是鮮花,課外的拓展只能是綠葉,任何一種教學手段與策略,無非就是“插花藝術”——讓綠葉映襯鮮花的效果,能讓人賞心悅日,甚至,我還希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把課文作為作文命題的材料。
二、以課文為材料進行作文命題的幾種嘗試
怎樣以課文為材料進行命題呢?筆者參看了語文教材課后思考練習中有的寫作訓練題,有不少啟發。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的幾種嘗試。
1.續寫式作文,一般用于小說類文體,考察學生的想像能力,學生能否對整個情節的發展進行合情合理地設計,如《項鏈》續寫,《孔乙己》續寫,但我也碰到過一次較難的續寫。在學習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節選部分時,經過老師引導,學生閱讀興趣高漲,課外閱讀了整部《邊城》。
2.仿寫式郁達夫《故都的秋》的課后思考題是要求學生細品兩段文字,各仿寫一段,要求調動聽覺、視覺、觸覺,寫景狀物繪聲繪色,有動有靜,并融入深沉而細膩的感受。我發現學生的模仿能力驚人,有一個學生的片段是這樣寫的:“秋天的雨似乎下得特別清,特別靜,特別地纏綿,溫柔中帶著剛強,纏綿中帶著憂郁。猶如絲一般穿入梧桐樹,順著叫脈流下,帶著純純的清香,又如珍珠散落在地上,那聲音更顯得那樣的輕,那樣的滑,那樣的緩。”還有一個學生的片段是這樣寫的:“仲夏月夜,倚在院中的藤椅上,月光是很淡的,紗一樣飄落下來,彌漫在空中,院里,一直逸入心中,梔子花的馨香伴著習習涼風仙子般起舞,那翩翩的倩影散開來,也許只是芬芳,而我卻分明品到了一縷縷甜醇,如香茗,如酒釀。白朵的綻放應是無聲,而我分明聽到了幽幽的低吟,是天使的圣歌嗎?不覺中,梔子已謝了一地,潔白的沃若漸漸被隕黃的枯萎所代替,這些白朵是整個夏天的星星,這樣的隕落許是夏之精靈離開的預兆,辭行的驪歌吧!”由于嘗到了這一甜頭,我馬上想到由段而篇,讓學生模仿《故都的秋》的結構寫一篇散文,范文是四幅畫面,而仿寫可以是四、五幅畫面,也可以是四、五層并列或遞進的意思,我發現學生對散文的這一結構把握得比較好。
3.現代Q版式在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后,我們曾設計了想象一個桃源人走出桃源后的所見所聞,題為《出桃源記》。同學們的想像非常豐富,由于古今事物的反差,描寫了不少搞笑的場面。但我考慮到搞笑不是最終的目的,同時向學生提山要注意寫作的思想性,有的學生寫里面的世界雖好,但外面的生活充滿競爭和挑戰,富有活力,桃源人覺得安逸的生活消磨人的意志,貧乏的物資難以承受天災人禍,他不愿意回桃源了,他愛上了不斷創造財富的生活,做了很多社會公益事業。
4.拓展開放式。學習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時,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膽大的廣州人》,里面寫道“廣東地處南疆,史稱‘南蠻’,天高皇帝遠,少見皇家的威嚴,從未被嚇破過膽,故而膽大。”這不由讓人想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域中人群的性格跟當地的地理環境有著一定的關系,為了讓學生領悟這一思想,我還印發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一些篇目如《白發蘇州》、《江南小鎮》,讓學生討論我們慈溪屬于什么文化,有說“越窯文化”的,有說“靠海文化”的,也有說“農業文化”、“商業文化”的,我布置學生寫成文章,規定里面必須寫進慈溪的特產、慈溪的方言、慈溪的名人、慈溪人的性格等等,只要自圓其說即可。為了寫好這篇文章,學生翻閱查找了大量的資料。
5.變體改編式學習《守財奴》,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高考作文《患者吳誠信的病例報告》寫一份《葛朗臺的病例報告》;學習了《林黛玉進賈府》,可以替林黛玉寫一則進賈府日記,并提示:第一次進賈府耳聞目睹了些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內心感受如何?
另外還有比較閱讀式,如《陳奐生與xxx的比較》,選你讀過的小說中類似的陳奐生的一個人物,必須列出三個以上的比較點。讀后感式,《金錢與人情——(守財奴)讀后》,也可讓學生自命正標題。鑒賞評價式,《看瑪蒂爾德》《小說<藥>的命名藝術》,讓學生學會點評,學生如不會寫評論文章,可印發一些評論文章以作參考。
以上是筆者在實踐中大致歸納出的九種命題形式,可能不盡恰當。另外同一篇課文完全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命題。
三、課文為材料進行作文命題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1.無序性傾向。此類作文教師命題時也應有層次,有序列。從學生的實際程度出發,訓練要有梯度,由片段而篇章,比如設計寫人系列,寫物系列,寫景系列,寫事系列,分步進行。比如是某種寫作技巧,還是專門訓練想象力,或是考慮謀篇布局,學習語言還是把握思想,或是加深文化積淀,訓練目標要明確。
2.單一性傾向。教師要有敏銳的觸覺與眼光,找準一個好的切入口,命一個好題目雖然非常重要,但交給學生的不能僅僅是一個題目,還要明確具體要求,指明方向,也不能同時要求達到很多目標,學生會感覺混亂,教師批改也無從下手。
3.游戲性傾向。有時出了一個不適宜的題目,往往導致學生寫出荒誕不經的文章來,或者是毫無意義的狗尾續貂,嚴重背離原文的主旨,這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非常有害。
最后,語文老師要經常反思命題的有效性,即我這樣做是否真正實現了初衷:①課文因寫作而更亮麗;②寫作因課文而添活力。
有些課文適宜寫作的,盡量找一個好的角度,比如《孔乙己》一課,我出一個變體改編式命題《給孔乙己的祭文》,就會從現代Q版式命題《孔乙己告狀》的游戲誤區中解脫出來:有些課文可以寫也可以不寫的,就不要讓學生寫,但教師能往寫作這方面想一想,還是大有裨益的,可能會發現一些教學的盲點,思維的盲點。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我們語文教師帶來了強大的思想沖擊,我們只有每天接受新信息,每天產生新思想,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讓語文課彰顯獨特的個性與魅力。
(沈利悠,浙江慈溪市三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