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正如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中說的:“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教師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币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機械地執行預設方案,而應該注重學生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一、開放的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盡管教師也很想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但由于受教學活動計劃性、預設性的影響,學生的思維與活動總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縛中。動態生成的教學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走,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
發展是主體活動中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要真正獲得發展,惟有在學習主體積極參與建構活動中才能實現。教師在教學方案的預設中,可能已經對學生的直接經驗有所估計,但只有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才能對學生擁有的直接經驗做出準確判斷。如果課堂中獲取的反饋與預先的估計有不一致,我們就應該對教學做出調整。
怎樣有效地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教師應結合學生合作的內在需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體會到合作的益處,又掌握一些合作的方法。交流中讓不同思想進行優化組合,把個人方法轉化為共有的成果,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
運用合作交流的教學,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堂課上,都會有一些積極的參與者,也會有一些很被動的參與者,或者根本不參與者。作為教師,要特別關注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生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師應成為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并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同時要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
2.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進程應成為學生一種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拘謹,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同時還要求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想到多種方法,但教師往往會在總結時指出一種最佳方法。教師這樣做,全然不顧學生的心理感受,相當于暗示了大多數學生:你的思考是失敗的。其實教材中提到的方法并不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方法。學生自己喜歡的方法對學生本人來講就是最好的方法,從這一角度看,優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統一的一種方法。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情感態度,建立起學習的信心,遠比能快速地說出答案顯得重要。
二、多維的課堂,展現教學的真實與個性
課堂教學是師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本來就應該是豐富多采的,只是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把課堂教學當作一種理想狀態來設計,不允許出現任何偏差。動態生成的教學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課堂再現的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1.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動態生成的課堂是最真實的課堂。師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真實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時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意愿。不管是多數學生的想法還是個別學生的“怪論”,都有機會加以重視。承認差異,承認個性就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識落實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
2.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
當我們把學習看作是師生雙方共同探討新知識,課程內容持續生成的時候,一節課究竟是怎樣的過程,不是在課程方案的預先設計中能夠把握的,它需要教師在課程預先設計的基礎上,遵循學生思想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調整教學環節,動態生成學習內容。正是源于這些不斷出現的“生成因素”,教師必須有動態生成的觀點、強烈的課程意識,把各種有意義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引進教學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時代的氣息,生活的脈搏,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如一位教師在教《江畔獨步尋花》時,事先設定的程序是:讀詩題,了解背景;讀詩句,弄清內容;想詩境,體會感情;誦詩篇,賞析特色??蓜傄簧险n,便有一位學生站起來發問:“詩中寫的‘花’是什么花?”其余學生也在下面議論紛紛。教師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普遍關注的問題,于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把學生分組,一組為詩配畫,一組改寫,一組到網絡教室收集相關資料,一組在班級小書庫查找資料,一組到花園觀察。最后,學生不僅深入地體會了詩歌內容,而且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這是一個特殊的個案,老師在處理偶發事件時需要高度的教學機智。
關注學生個體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學要體現對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作為教師,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從生命高度指導教學行為,使學生在課堂上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這是對社會發展的真正負責。
(馮海紅,浙江寧波市江北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