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在綜合體現語文素養的同時,還能全面體現出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而后者往往容易被我們忽略。具體表現為:教師把作文應考的重心放在了作文的選題、立意、材料、結構、表達方式、技法和語言等“技術性”環節的訓練上,而忽略了學生個體思維方式對作文質量的影響。
高三學生的思維經過十余年的培育,基本形成了各自的思維偏向:有的想問題天馬行空,有良好的自我感覺,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全憑一時的感受,喜歡跟著感覺走;有的想問題則是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寫起文章來條分縷析、有板有眼,完全依照思考好的步驟走;有的想問題則是別出心裁,充滿豐富的想象,寫出的文章形象生動,情感四溢,經常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句段。這些思維偏向的表現趨于穩定后,便形成了某種特殊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不存在哪種好、哪種不好的區別,只存在趨長避短的問題。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來說,除了在技術上指導高三學生應對高考作文以外,還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特殊思維方式,使他們學會利用自己的優勢思維,有效應對高考作文。具體做法如下:
一、利用直覺思維方式的優勢使作文充滿創造的策略
形成直覺思維方式的學生,思維品質的敏捷性和暢達性比較突出,思維的感悟力、反應力、預見力和轉化力比較強,因此在寫作文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思維敏捷、充滿感受、現場感強、文筆自然、行文快捷等特點。
在作文立意上,結合高考作文的具體要求,選擇能夠發揮自己善于寫感受的立意點,緊緊圍繞“我的真體驗”做文章,把心靈深處最真實、最樸實、最自然、最強烈和最敏感的意識凸現出來。比如2004年北京高考作文試題,要求考生以“包容”為題,寫一篇文章。直覺感受能力強的學生在立意上要圍繞“我是如何體驗包容的”確立自己的立意點,比如“包容讓我終生受益”、“包容使我重溫親情”、“包容令我為之慚愧”、“包容給我做人的啟迪”等等。這些立意點是需要考生有“真體驗”的,因此行文中會處處留下感受的印記。感受是個性化思想的結晶,容易使人產生情感的共鳴,是一種個性化的創造結果,從感受出發確立的立意點因而也是具有獨創性的。
在作文材料的組織上,具有直覺優勢的學生還可以“就地取材”,圍繞立意點直接與周邊的情境對話。比如監考教師的一個眼神或一句看似平常的話語、考場的特殊氛圍、考場的地理位置、步入考場前的情景、窗外的景觀等,這些具有“現場感”的情境是最容易引發考生的積極思維狀態,而看似相同的考場,實際產生的情境卻是相異的,因此容易使學生寫出獨特的內容來。
在作文體裁的選擇上也是需要注意的。高考作文已經不太限定文體了,雖然是自由了,但經常會使學生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選擇哪種文體才好。因此,具有直覺思維優勢的學生要盡量選擇側重于表達感受類的文體,比如敘事散文、記游散文、故事、雜文(七分形象三分說理)等。
直覺是一種具有創造力的思維形式,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曾有“科學最難能可貴的是直覺”的表述。利用直覺思維方式的優勢寫出的高考作文,充滿了個體創造的靈性,這與高考作文“發展等級”中的“有創新,如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特征”的評分標準是契合的。
二、利用形象思維方式的優勢使作文充滿情感的策略
形成形象思維方式的學生,思維品質的新異性和變通性比較突出,思維的想象力、發散力、適應力和轉換力是比較強的,因此在寫作文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思維活躍、充滿想象、充滿情感、視野開闊、文筆生動、行文有趣等特點。
形象思維的核心是豐富的想象,想象所呈現的是可感知的事物以及可直接述諸情感的要素。因此,具有形象思維方式優勢的學生,面對高考作文首先就要充分調動想象的功能,豐富寫作的可感知材料。比如2004年上海高考作文題是讓學生以“忙”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動筆之前,學生可以在草紙上按照對比聯想、類比聯想、相關聯想和因果聯想等思維路徑,針對“忙”所指代的意義進行聯想想象。通過對比聯想,學生可以想象到拼命工作的白領階層與游山玩水的爆發戶;通過類比聯想,學生可以想象到周恩來為國家事務的忙、父母為家庭事務的忙;通過相關聯想,學生可以想象到不停轉動的機器、奔騰不息的江河;通過因果聯想,學生可以想象到忙中出錯的人或因勞累過度而在家休養的病人。顯然,這些聯想想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可感的寫作材料,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寫作的思路。學生自然會在這些材料中提煉出“人不能像機器一樣忙碌”、“忙碌是愛”、“理性前行才是真”、“生命中的‘忙’區”等新穎的話題。
具有形象思維優勢的學生在文體的選擇上也是有一定之規的,應該盡量選擇充滿形象感和畫面感的文體,充分利用形象來說話,比如選擇抒情散文來托物言志,表達真情實感;選擇小說文體,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旨;選擇新聞通訊文體,對事件或人物的方方面面作客觀真實而又形象生動的報道;甚至還可以選擇戲劇作為寫作的文體,通過戲劇化的場面、沖突等來表達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
形象與情感是相伴而生的。學生會通過作文中的形象來傳遞某種情感傾向,或歌頌,或鞭撻;或嘆息,或興奮;或積極,或消極。因此,具有形象思維優勢的學生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把作文寫得有血有肉,形象感人。這是符合高考作文“基礎等級”中“感情真摯”以及“發展等級”中“生動形象,如善于描寫,記敘生動,形象豐滿,意境深遠”的評分標準的。
三、利用抽象思維方式的優勢使作文充滿深刻的策略
形成抽象思維方式的學生,思維品質的深入性和質疑性比較突出,思維的判斷力、概括力、批判力和洞察力是比較強的,因此在寫作文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思維嚴謹、深思熟慮、文筆犀利、行文有序、層層深入等特點。
具有抽象思維方式優勢的學生,他們的主觀判斷能力是比較強的,體現在能夠迅速地從給定的作文題目中概括出一個鮮明、準確且直達問題本質的主題,同時還能夠對主題所涉及的原因、目的、意義、結果等形成較完整的闡釋。比如2004年高考作文天津卷是材料作文,要求學生閱讀這么一段文字:“選材的木匠來到山里,當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狀的樹根時,認為是無用之材,搖搖頭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藝術家也來到這里,看到樹根,喜出望外,就把它們拾回家,加以雕琢,樹根變成了精美的根雕藝術品。”作文題要求考生結合生活實際,以“材與非材”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這個話題用抽象思維方式來應對是比較順暢的,因為在“材與非材”之中隱含著許多可以挖掘的抽象道理(即主題),比如“為我所用是現代企業用人的標準”、“正才和歪才都是‘材’”、“才美不外現”、“才的質量取決于適用”等。
具有抽象思維優勢的學生在文體的選擇上要利用自己抽象闡發問題的特殊能力,用呈現理性思維的文體來應對高考作文,比如選擇具有說理性質的散文、一般性的論說文,說理成分高的雜文、社會評論和文藝評論等,通過這類文體來充分展示自己的論說能力。
抽象思維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探究過程,是概念的、邏輯的、理性的思考過程,它剔除事物的表象,追求事物存在的性質、根由、目的、意義等,因而是深刻的認識。具有抽象思維優勢的學生一定要避開感性或形象的認識,寫出嚴謹透辟、犀利有力的考場作文來。這是符合高考作文“發展等級”中“深刻透徹,如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預感事物發展的趨向和結果”的評分標準的。
能夠寫出一篇充滿創造的考場作文、充滿情感的考場作文或充滿深刻的考場作文是每一個考生的希求。因此在備考階段除了掌握考場寫作文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達到“基礎等級”的要求外,還要講究一些應試策略,像古希臘第一賢人泰勒斯說的“認識你自己”那樣,了解自己的思維特點,進而發揮自己的思維優勢,應對高考作文“發展等級”的特殊要求。
(冉正寶,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