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能力決定和影響著其他種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關鍵是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主動地、獨立地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和發展智力,就可能終身受益。
從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除弊興利的一幅對癥良藥。
一、情感入手,興趣為先
“沒有情感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主動地學習。
1.利用教學中各種情感因素及其積極作用,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體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愛護、鼓勵、和期望。學生對教師和教學有了感情就有了主動性,課前課后自覺地讀、寫、練,教學成功便有了保證。
2.認真備課,了解學情,提高教學的適應性。處理好重點、難點、關鍵點,幫助學生復習好學習新課用到的知識技能,讓學生方便自學,自學成功。
3.分層教學,幫助學生創造成功學習的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有所得。
二、閱讀入門,方法為主
閱讀是基礎自學能力,沒有閱讀,學習便無從談起。
1.強化課內閱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自學的習慣,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個月,每節語文課均可組織學生大聲朗讀課本5-10分鐘,并逐步教會學生閱讀課本常用的“點、劃、框、注、補”的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2.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就必須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習方法指導,授給“點金之術”,教會學習之法。可以有針對地介紹一些學法知識,如怎樣預習,怎樣聽課等。也可以從前人治學經驗中借鑒學法或教師自己現身說法,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教師講、問、寫,學生聽、答、記,學生過多依賴教師,處于被動狀態,很難培養自學能力。如何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如何指導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自學,需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具體做法如下:
1.堅持以自學為主,讓學生動手和思考,讓學生參與、體驗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掌握知識,發展自學能力。
2.先做后講。“開門見山”提出教學任務,讓學生先學習然后提出問題,再用小組討論、組內對話方式進行教學,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能聯系實際,在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學風,有利于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3.積極上進,循環上升的螺旋式教學。教學不能在一個知識點停留太久,也不能在同一水平線上練習太多,應該讓學生了解掌握知識的結構和聯系,在復習已學過的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擴充新知識。
四、做好信息反饋工作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通過觀察、交流、輔導,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效果,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行點播和指導,或集中講解,幫助學生及時解決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自學效率。
2.做好作業講評。作業是了解教學的信息源,及時搞好作業講評,通過各種批改方式,讓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引導學生從作業中反映的問題在學習方法中找原因,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培養自學能力必須持之以恒,養成習慣,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只要我們方向明確,堅定信心,努力不輟,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的目的,就一定能夠達到。
(馮愛果,河北邢臺縣石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