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語文課本所選范文因飽含美的形式和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而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教育學生開拓視野、注重創新,培養審美情趣,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崇高的人格。
以初中課本中朱自清的《春》為例。我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后,發現有如下效果:一是學生感到文章用語活潑親切,與作者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二是課文的景物描寫非常優美而極富詩情畫意,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三是學生體會到文章的節奏強烈、感情熱烈奔放,飽含著對春天的向往、贊美之情。在此基礎上,我從文章的整體效果入手分析,將學生往更深一層的理解上引導:作者筆下的春天是如此具有魅力。無論是勃發的春草、竟放的春花,還是和煦的春風、迷人的春雨,在作者看來,春天的一切都是如此生機勃勃、情趣盎然,作者娓娓道來,令人心馳神往。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春天的無限向往、熱愛、贊美之情;進一步說,文章是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形象體現與流露。作者的這種誠摯感情透過那些動人的畫面展現給每一位讀者,讓每一位讀者在如詩如畫的風景前無不心潮起伏。作者那飽蘸情感的文字,讓每個人的靈感無不得到一次美的熏陶。
再如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我讓學生寫小作文《善聽國興》,他們聯系現實,侃侃而談,表達出強烈地關注社會、憂國有民的意識。
二、作文批改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周作人先生曾說:“文學是人學。”學生的作文往往寫的是真情實感,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是五花八門,正誤雜糅的。所以在作文批改中,除了從寫作技巧和語言色彩入手,還要對學生紛繁的思想進行濃批重改,寫一些批評之語、勉勵之詞、建議之言。比如,我曾讓學生以“門”為話題寫作文,有一學生談他寧愿露宿街頭,也不愿跨進家門,是因為怕看見母親那雙惡狠狠的眼睛。我就下批語:偉大的母親,無私的母愛。母愛是女性的天賦,你一定要努力改變自己對母親的看法!老師的母親已經去世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位學生看了我的批語后,當場就熱淚盈眶,又主動找我談心,談自己的家事。我趁熱打鐵,最終使母子關系融洽起來。
三、課外閱讀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可以利用《語文讀本》中的精彩文章熏陶、激勵學生。在閱讀優美的散文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在前沿的科普讀物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積極進取、趕超時代的精神。其次,指定課外閱讀篇目,共同欣賞,共同討論,使大家有目標、有興趣地進行閱讀。比如我們共讀前蘇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作家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學生被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成長經歷所感染,立志要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再如我讓學生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他們對作品中的副主教克羅德切齒痛恨,對有正義感的奇丑的敲鐘人加西莫多充滿由衷的敬佩。通過閱讀更加深了對美與丑、善與惡的認識。總之,在課外閱讀中,教師要有目的地抓住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適時恰當地點撥,達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四、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開展朗誦、演講、討論、參觀等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通過朗誦、演講能促使學生站到講臺上說話,這需要勇氣和信心,需要別人的鼓勵和幫助。再如通過參觀革命遺址等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樹立崇高的理想。
實踐證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在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勤于探索,大膽嘗試,以誨人不倦的精神去教育和培養學生,用孜孜不倦的努力去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陳廷雪,河北省威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