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對于課文的學習,新課標實驗教材語文版《語文》選文后“思考和練習”第一題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途徑。此題的設置和處理,在教學環節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便于學生課前預習
習題一沒有常規預習要求的查字典、正音、釋義、掃除文字障礙那么簡單枯燥,也不像教學進程中的文本拓展與探究、聯系實際提高語文素養那么艱深復雜。它是屬于那種學生稍微用心就“夠得著”的問題。通常在新課開始之前布置學生結合此題預習、初步感知課文。因為“夠得著”,學生經過努力能順利完成任務,這讓他們有了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為課堂教學的深入贏得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因為“夠得著”,學生都愿意展現自己,積極主動發言、搶答問題,配合老師完成教學的任務——誰不喜歡得到賞識?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參與熱情高了,教學的效果自然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比如課文《滑鐵盧之戰》,篇幅太長,共有12頁七千多字,如果不用恰當的方法,按照“課標”要求“閱讀一般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的閱讀速度,單看一遍課文至少就要花15分鐘,再加上查字典辨識字詞,僅感知課文一項總共也要25分鐘左右。教學這篇文章時可以引導學生,首先熟悉課后練習一:“滑鐵盧戰役是世界軍事史上一次重要的戰役,這篇報告文學對此進行了生動的描述。課文在描繪歷史人物,再現滑鐵盧之戰這一歷史畫卷時,既有全場景的勾勒,又有關鍵細部的特寫,試結合課文舉例說明。”根據這一提示和要求,學生很快就能找準了切入點,從文中描寫的文字入手,特別是“全場景的勾勒”。由于文章對整個戰爭場面的描寫用的都是大景式的全場景的鳥瞰,學生最快的只用了不到五分鐘時間就初步熟悉了全文并有所感知,且能基本復述故事梗概。然后再逐一勾畫“關鍵細部的特寫”。稍加分析,不難發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從決定性的一秒鐘寫起,以此為突破口,再抓取能夠反映事物本質的真實的重要的細節來描繪,以便渲染氣氛,刻畫心理,最終使文章的主題思想得以繪聲繪色的表現。寫大戰場面而落筆細節描寫,又把工筆細描和大筆勾勒有機結合,可見作者高超嫻熟的裁剪技巧、非凡的構思組材和寫人記事的厚重功力。這個問題的理解掌握又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通過預習就已基本理解,老師只須稍加點撥,學生就能輕松掌握。
二、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
備課時以第一題為突破口,預想學生的答語并以此為主線,設置要講的教學內容。同時再把第一題作為教學內容的輻射源,以此指向要講的知識點。授課時,也從第一題的處理切入,往往方便快捷,一氣呵成。但實踐中也往往有這種情況:老師剛一發問,學生的回答就“偏離”了預設的教學流程。學生在自主完成第一題時已有超常規的想象,與所設題旨不相一致,并希望能與老師合作,共同探究自己獨到的見解。雖然學生的答問有時會讓老師“措手不及”,但它及時補充了老師沒想到的地方,這不但不會使課堂陷入“尷尬”,相反,卻使課堂增添了活力,擴展了思路,課堂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自然就更輕松了。對學生大膽的挑戰和質疑,老師只有及時的點拔和引導,才不至于扼殺學生勤學善思的天性。
例如課文《黔之驢》,雖是古文,但篇幅較短。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預習,自主完成第一題“老虎是怎樣逐步認識驢并把它吃掉的?”學生感知文章大意、領會文章中心,的基礎上很容易找出老虎懼驢、識驢、戲驢、吃驢的過程,據此我安排了以下教學流程:1.從“黔之驢”由被船載入到被“斷其喉,盡其肉”的全過程,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現,理清敘事線索及層次。2.將驢、虎形象進行對比弄清它們在文中的關系及對表達中心的作用。3.從驢一點點喪失自己的優勢、虎一點點的進逼中,品味本文的寓意,并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4.理解成語“龐然大物”、“黔驢之技”、“黔驢技窮”的含義。在教學實踐時,針對練習一的問題,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生性多疑的老虎,由于不甘居下,對這個‘船載以入’的‘龐然大物’通過由遠及近、由敬畏到挑釁的試探刺激,終于徹底認清這個龐然巨大的神靈不過是‘技止此耳’的獵物。”學生答語的切入點是老虎的多疑而不是畏懼,我一想這更符合情理,就由此作全文教學的切入點豈不更好?試想,如果不是多疑,對已經“以為神”的驢,為何還要“窺之”、“近之”?如果不是多疑,本已經“遠遁”為何還要回來“往來視之”、“近出前后”?如果不是多疑,它又哪得機會“斷其喉,盡其肉”?正因為有了多疑,才使它養成了知己知彼,做事謹慎的習慣,也驅使它必須認識事物的本質、克服對未知事物畏懼的心理,從而駕馭并征服客觀事物。新課改提倡的要大膽質疑,其實我們的老虎已經做在前面了。習題一處理完,整個教學任務也就基本完成了。
三、適于師生課后內容的總結與反思
一篇課文的教學任務結束了,學生回想自己所學得失,哪些知識記牢了,哪些知識還沒掌握,如何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老師要作的是看哪些知識未講透,看哪知識點漏講,該怎樣彌補。一冊書學完后,要對課文進行復習,首先翻到每一篇課文課后練習一,然后逐一牽出主線,帶出各個知識點,既輕松又快捷,一本書讀薄了,知識也掌握牢固了。
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課文教學結束后內容的復習總結,我先讓學生歸納提取各課文后練習一共有的信息:通過分析人物語言了解文章內容。語言分析恰恰是戲劇教學的重點。這是依據“課標”要求,讓學生了解戲劇這一文學樣式,了解戲劇的基本知識的重要環節。
《茶館》課后練習第一題是:“課文的結尾‘茶客甲’有一名話:‘將!你完啦!’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什么?文中從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通過分析回憶,學生可從北京一家老茶館中各色人物的表演看出舊制度的必然滅亡的主題。其實本單元都注重體味劇中精彩的人物對話,由此把握人物特點,理解劇本主旨,這是為了落實“課標”關于“回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領悟作品內涵”這項要求。
三年的課改實踐體驗,充分貫徹和利用新課改理念,對課后練習一的處理和運用證明,這道題的設置無疑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運作性。合理利用它有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陳榮超,貴州省遵義市第十二中學;駱思梅,貴州省遵義市團澤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