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部分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作為“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內容之一的“愛情”,是中外文學創作永恒的母題,她與文學“與生俱來”,千百年來一直為作家、詩人所詠唱。可以說,文學與“愛情”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文學鑒賞與文學批評,是無法回避“愛情問題”的。但是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很長時間以來,高中學段的文學作品閱讀與鑒賞,一直在努力地繞開“愛情問題”,從語文教材的編者,到語文教師指導閱讀教學,都盡量讓學生避開正面探究“愛情問題”。新課程方案頒布以來,按照新課程標準編寫的各種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都選入了一些經典的愛情作品,山東人民版教材還以“愛的生命的樂章”為話題,組織了愛情文學單元,但教學實踐中發現,不少教師在執教新編教材中的愛情類作品,指導學生鑒賞作品時,都在努力地引導學生從文本的語言藝術、表現手法、以及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學習文學作品的寫作技巧,將愛情類文學作品當作一般文學作品來研讀,而很少真正從“愛情”的美學角度,引導學生直接認識并思考“愛情問題”。
從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角度,以及文學發展的歷史全貌看,這種對“愛情問題”的回避,是比較偏頗的,也是與新課標的精神不相符的。回避文學中的“愛情問題”,不僅無法讓學生客觀感受文學作品的整體內涵,無法實現高中語文新課標提出的讓學生“認識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復雜性”,“提高審美境界”的課程目標,而且也人為地給學生造成了語文課程視野的缺失和文學審美的盲區,降低了高中生對經典愛情作品的閱讀興趣。中學生閱讀的實踐證明,成熟過程中的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對愛情作品的閱讀需求十分迫切,青睞愛情作品是高中生一種不可阻擋的生理和心理潮流。語文教師在文學作品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輔導有意回避“愛情問題”,非但不能阻止高中生對愛情作品的閱讀渴望,反而導致他們對所有冠以“愛情類”的作品,不加選擇的盲目“拿來”,使他們有可能陷入低級庸俗的甚至色情文學的閱讀誤區。
“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我認為,健康高雅的愛情作品如果遠離了高中生的文學鑒賞,病態低劣的色情文學就會乘虛而入,語文教師在指導高中生鑒賞文學作品時,不應故意繞開“愛情問題”,而應懷著為學生的終生健康發展負責的責任感,在高中生心理和生理所應接受的層面,從人性美和文學審美的角度,指導學生有選擇地研讀經典健康的愛情作品,也就是說,讓中學生直面愛情文學,引導學生理性地分析愛情與自然、愛情與人生、愛情與社會道德等諸多他們必將面對,并應認真對待的問題,這對高中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實現終生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高中生“閱讀與鑒賞”的目標要求是:“從文本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豐富感受,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受到啟示,有所領悟”,“在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積極的鑒賞態度、健康的藝術趣味,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感受美的熏陶”。根據這一目標,針對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和心理特點,我認為,高中文學鑒賞應讓學生自然走近“愛情問題”,語文教師應將古今中外優秀的愛情文學作品推薦給學生,并使學生通過鑒賞愛情類文學作品,思考并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為什么“愛情”會成為文學“永恒的主題”?著名文學理論家錢谷融教授說:“文學之所以會與愛情有不解之緣,乃是因為人生與愛情結下了不解之緣的緣故。人在一生中,總要戀愛結婚,總不免要與異性發生愛情關系。文學既然是人學,一切與人有關的事物,就都是文學的描寫對象。”愛情是人生中極其重要、歷時最久的事情,可以說,愛情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它理所當然地就在文學中占有了重要的席位。
第二,為什么高中生應當閱讀經典的愛情文學作品?以愛情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并不僅僅寫的是關于男女之間的“愛的故事”,男女間的愛情雖然從表面看只是個人之間的私情,但是任何一部優秀的愛情題材作品都能通過對人物、事件、感情的敘述和描寫,折射出與當事人有關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經濟、文化、道德等狀況,反映出愛情與愛情之外的其它事物的必然聯系。文學不是實有其事的“自敘傳”,但文學表現的應是“歷史的本質”和“歷史的必然”,使人的性格與時代命運的必然,因此,文學中的愛情敘寫可以拓寬和加深人們對人生、歷史和世界的認識。梁山伯與祝英臺盡管互相愛慕卻不能結合;劉蘭芝與焦仲卿已經結成了夫妻,而且相互間情愛甚篤,卻仍被活生生的拆散了;《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雖愛得純潔而深沉,但有情人終未成眷屬;魯迅《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為了爭取戀愛自由,已經實現了同居,但結果還是不得不分開,最后子君抑郁憔悴而死,涓生則滿懷悔恨與悲哀。幾乎所有的經典愛情作品,都閃耀著震撼人心的人性之美,更深深地映射著時代風雨和社會倫理的烙印。再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紅與黑》、《安娜·卡列尼娜》等等,無一不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這里雖有人物個性、特點上的因素,但導致種種愛情悲劇的主要是時代社會和歷史的原因。
第三,為什么愛情作品大多寫的是悲劇?這除了美學上的問題和社會歷史因素以外,也反映了人類對“愛情”理解和認識上的一致性。愛情是人類的一種十分強烈的感情,而且誰都免不了要產生和品嘗。愛情固然能給人歡樂,同時也伴隨著痛苦。有人說:“愛情是一種甜蜜的痛苦”,“是一場人人要經歷的災難”。愛情的專一性、排他性、復雜性、純潔性、功利性、微妙性等種種因素,使得愛的歷程充滿了艱難曲折的快樂和痛苦。越是強烈的愛情,越充滿著人性本我與超我、個性與環境、自我欲望與社會現實的激烈沖突,文學作品的愛情敘寫體現出了這種對應性,所以,愛情悲劇作品往往更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強烈共鳴。并不是說,文學不能描寫愛情的純潔、甜蜜和寧靜,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和順利,而是說:愛情的悲劇往往能促使人更認真、更富有理性地去認識它和對待它。
第四,如何看待愛情中比較外露的性愛描寫?由于性愛問題是男女間特有的情感表現形式,所以在文學作品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有些作品對性愛的描寫甚至比較外露,這是自然的事情,鑒賞時要區分出以下幾類情況:
1.有的描寫是由于題材或主題的需要,不這樣寫不能渲染出某種氣氛或人物的獨特個性和心境,以及某種歷史感;
2.有的作品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比較強烈、外露的愛情描寫帶有反封建的意識;
3.應當明確地指出,有些冠以“愛情文學”的作品,對兩性之間的關系作了過多的、喧賓奪主的,甚至不太健康的描寫。這類作品刻意追求一種情欲的挑逗,赤裸裸地記錄性活動的細節與體驗過程,有意渲染不健康的性愛行為,這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作品”,而是一種借“愛情”之名,行“色情”商業之實的“色情誘惑”,語文教師應當提示中學生,要自覺地將這類不健康的色情商業文本,從自己的閱讀范圍中剔除出去,學生通過閱讀健康經典的愛情文學作品,走進高品位的文學鑒賞境界,從而自覺地遠離各種品位低劣的色情讀物,這應當是語文教師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指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時的一項重要任務。
當然,指導中學生正確鑒賞愛情文學作品是一個比較艱巨的任務,因為這需要文學、心理、道德、哲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素養。教師應通過指導學生鑒賞愛情類文學作品,促使學生主動積累文學鑒賞和批評所必備的知識,拓展語文課程的綜合功能,增強學生理性地透視問題和所有生活現象的能力。通過典型的愛情作品分析,可使學生既看到這類作品寫作上的精湛技巧、刻畫個性和心理的惟妙惟肖(如《紅與黑》被稱為“形象的愛情心理學”),也使學生透過作品看到人類文明史演進的軌跡,發現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復雜多變,體味愛情與個體生命之間的重要聯系,最終實現高中語文新課標關于“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以及“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的課程目標。
(溫德峰,山東省日照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