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是上世紀50年代出生這代人成長的重要地方。凡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都不會忘記。在物質生活相對拮據,享受精神生活用品,電影是一種侈奢。能看到免費電影,更不容易。
當時,在金華軍分區、348部隊軍人俱樂部、地區公安處、地區公安支隊時不時放映一些電影,大部分是一些軍教片,諸如《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之類電影。那會兒,家父在金華軍分區任職,我們兄妹作為家屬,就有了看電影的便利。軍分區一般是一周放一次電影,每臨放電影那天,便是分區大院孩子們的盛大節日,晚飯后,早早就搬著小竹椅去操場(下雨天是禮堂)幕布前去占位置。當然,也搞些走私,分區大院家屬區有兩處地方開便門,一處是靠螺螄巷郭政委住處有一個小門對外,還有一處便是倚第一初級中學弄堂李副司令住處有一個小門出入。因為,每臨放電影那天,分區大門口就被擠得水泄不通,只有分區工作人員和其家屬才可出入,其余均被警衛擋之門外。我們便通過這個后門將公安處、公安支隊,地委和專員公署以及348部隊的子弟同學“領”進大院看電影。
作為回報,輪到他們那里放電影,他們也通過各種途徑,把我們“領”進去。有時電影片是各軍警單位跑片,我們也樂此不疲,百看不厭。當然,348部隊軍人俱樂部是不太好染指的,他們杜絕后門就很有一套——發票,以致我們常埋怨348部隊所屬122醫院的子弟們“小氣”,弄不到票。
記得有一次,348部隊放電影,是在露天操場放,附近老百姓都來看了,墻頭、樹上、幕前、幕后面擠擠挨挨都是人。放的片子,我已說不出片名,只記得是一個體育片,不厭其煩的體操的單杠、雙杠、高低杠,跳上跳下,旋轉來旋轉去……如今,絕對算不上什么稀罕,可那會兒大家看得津津有味。至今,想起來,我也說不出電影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魅力,檢點起來,對于我這個喜歡看《紅日》、《逆風千里》、《南征北戰》等戰斗片的孩子來說,能堅持看完這場電影,無非是看個生動,聽個響動,也許還夾雜著有看電影資格的優越感虛榮性作祟。
后來,我參了軍,正值文化大革命,電影幾乎成了絕響。部隊放電影,都是黑白片《新聞簡報》會餐,西哈努克親王和莫尼克公主,似乎是那時電影的“名星”,當然也有帶彩“色”的,也是惟一一次,就是看批判片《劉少奇訪問印度尼西亞》;在其間,看過的正片電影屈指可數,都是些阿爾巴尼亞的《地下游擊隊》之類的片子,那會兒吸1角6分一包的阿爾巴尼亞扁香煙看阿爾巴尼亞電影倒是別有一番滋味。后來就是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年輕時,我們還不懂藝術欣賞,一個連隊一天割了七十多畝稻子,晚上還得帶上小馬扎跑十多里去團部看電影。因人多,看銀幕反面電影。集體行動,不許開小差,有軍紀罩著哩,雖勞累疲乏,只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捱時間,硬頭皮看這已翻來復去看無數次,甚至可倒背如流的片子。明明劇情發展緊迫萬分時,主人公還從容不迫咿咿呀呀無休止哼沒完……讓人昏昏欲睡,我們早熟視無睹了。
那時候,能讓我眼前一亮的影片是北朝鮮片《賣花姑娘》。那天,我們一個營全副武裝,從離城二十來里的竹馬館駐地跑路到金華人民電影院看《賣花姑娘》。這部片子很煽情,整個電影院都是軍人唏噓的泣淚聲,不僅是色彩,也不是漂亮的女演員,主要是劇情,把財主欺侮窮人的印象深深地嵌入了我們的腦海,至今仍記憶猶新。我敢說,當時,看了這部電影后,倘若要我們立即上戰場,去解救尚在受苦受難的人民,我們準義無反顧沖上去。我當時感受就是這樣,真的。
再后來,就是內部片,什么《山本五十六》、《啊,海軍》等,只局限于排以上軍官看,我等戰士是無緣的。幸哉,我退伍了,重新當上“家屬”,于是也常去揩油看內部片。在那場“史無前例”結束后,正當百廢待興,文藝政策有所松動,內部片增加了“新內容”,有外國片,如果我沒記錯,旁白是現場翻譯的。這類片一些比較那個的鏡頭,而今來看可以說是再平常不過,可那時候,就有些“色”了。有這么個笑話,我一個同伴在某單位工作,其一位同事,打聽到他能搞到內部片的入場票子,請我這位同伴喝酒,送了一包當時價格不菲的“大前門”香煙,賄賂讓他給其弄一張觀“光屁股那種”內部片票子。我這位同伴酒喝足了,煙也拿了,頑性不改,靈機一動,從口袋里掏出一張內部洗澡票,給其,再三囑咐,放內部片是有規定,內部嘛,當然不能在正規場合放,為避人耳目,自然選在人所不知的地方放。結果不得而知。
隨著開禁,《劉三姐》、《洪湖赤衛隊》、《紅日》、《打擊侵略者》一批老片復映,那爭睹的場面,簡直有些“萬人空巷”的味道。那會兒,電視機還不普及,對普通百姓來說還是和手表一樣稀罕,電影是最實惠的文化消費,尤其是青年男女談戀愛,上電影院一起看場電影似乎是個必不可少的程序,于是在電影公司、電影院有親戚的人“香”了,走后門弄電影票應運而生,能弄到電影票成了一個人的能耐標志,是男青年向心儀的女朋友獻殷勤的一種炫耀。電影院以前單位發放票看革命樣板戲影片也沒人看,門可羅雀的冷清場面蕩然無存,代之以鬧猛,電影院成了城市最聚集人氣的場所,這邊出口散場人群蜂擁而出,還不及清場,那邊進口已有人魚貫而入,影院門口到處可見等“退票”的人們,偶爾遇上“退票”的人,立即會被圍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人出高價……
為了滿足人民文化需要,除了人民電影,連只有條板凳的長樂劇院、群眾劇院也放起了電影……盡管如此,也滿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對電影文化的需要。
這時候《傷痕》、《少林寺》、《芙蓉鎮》、《小花》等一批新電影應運而生。
我是幸運的,當時在金華某企業黨委宣傳科負責,看了電影《咱們牛百歲》,寫了一篇影評,經報紙一登,引起了電影公司的重視,成了金華市工人文化宮的工人影評員,于是,每次金華上新片,我就可以憑票去電影公司內部試映室先睹為快,不過,不是白看,得給當時一張電影小報寫文章。
誰曾想到,現在電影會這個樣子,不知是電視普及的緣故,還是電影不如電視劇好看,抑或是其他原因,我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就不去想好了。可是,我不能忘記,電影曾伴隨我成長過,這是歷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