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頒布后,教師和學生越來越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尤其是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事實上,平時學生在閱讀上下也了功夫,但應用起來往往又感到不能得心應手,不論是描摹形象,表達感情,還是發表議論,語言總是干癟貧乏。教師如何引領學生閱讀,如何達到預期的效果,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配合教材,精選書目
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為了提高課外閱讀的效果,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有關的書目,以解決“讀什么”的問題。語文教材有許多課文選自名家名篇,如《端午日》節選自《沈從文小說選·邊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節選自魯迅《朝花夕拾》等,教師可推薦閱讀這些作品集;江蘇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設計的《名著推薦與閱讀》極適宜中學生,是很好的閱讀引導例子,教師可以督促學生閱讀原著,把閱讀原著真正落到實處。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配套用書《語文讀本》中的每一單元,甚至每一課,都能找到知識延伸點。每學完一課就應該要求學生閱讀一篇相關的文章,這樣就能較好地把課內知識同《語文讀本》的閱讀科學地結合起來,既擴充了教學容量,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當然配合教材的學習,除認真審慎地精選高品位、高質量的文學讀物外,還應引導和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其他社會科學讀物和自然科學讀物。
二、講究計劃性,力求序列化
課外閱讀與閱讀教學同樣也應講究計劃性,從教材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有目的地、有重點地進行閱讀。閱讀的中心,在于學生主要想從中獲取什么,在于學生的閱讀動力,讓學生在豐富的閱讀環境中,盡快地找到閱讀的目標。擴大閱讀面在于提高語文能力,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正如葉老所說:“閱讀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啟發,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驗等等。在真正理解的同時,對文章的寫作技巧必然有所領會,可以作為練習寫作的借鑒。”我們可制訂一些切實可行的計劃,讓學生有重點地進行課外閱讀。比如:八年級閱讀和寫作的重點是以敘事記人為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求學生在描寫和抒情、剪裁與縫合,在寫景造境等寫作技巧上有所擴展,力求閱讀序列化。每一兩周提出一個目標。如第一周閱讀搜集有關塑造人物形象的直接描寫語段;第二周閱讀搜集有關塑造人物形象的間接描寫語段;第三周閱讀搜集有關景物描寫的語段等。這樣的安排序列,可使學生在一定的學習階段既能有全局性的了解,又能有梯度性地攀登。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閱讀上的盲目性也就能有效地減少。
三、做好筆記,善于吸收
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只側重于書中的故事情節,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要引導他們做讀書筆記,讓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讀書筆記有助于學生鞏固記憶,有利于學生積累資料,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大致有:圈點、批語、摘錄。采取何種形式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文本的特點而定。從妙辭佳句到到精美文章、從民間俚語到歷史典故、從術語名詞到文學流派、從文學描摹到專題研究等都是做筆記的對象。
四、督促檢查,經常交流
要求每個學生每天做好閱讀積累,老師將學生的課外閱讀筆記定期檢查,及時反饋信息。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交流活動,以保持學生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每天可利用語文課前的2~3分鐘進行讀書匯報。如:朗誦自己喜歡的文章或古詩、講故事、向大家推薦自己讀過的佳作、交流讀書體會、談個人感悟等;每周可利用一至兩節課的時間,舉行課外知識競賽。如:讀書筆記展評、讀書報告會、讀書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還可通過壁報、黑板報等向學生推薦新書,宣傳讀書活動中的好人好事,選登優秀讀書心得等。
閱讀積累是語文學習的階梯,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盡快走出閱讀困境,最終達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境界。
(朱寒瑾,江蘇省姜堰市三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