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試題越來越走向開放,這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精神有極大的好處,但同時也帶來教與學操作上的困惑。現代文閱讀早已從課外取材,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有關專家和一線教師殫精竭慮,試圖從人類認知規律和文本揣摩兩種角度給學生提供一條解題的“終南捷徑”,其著作連篇累牘,可謂功不可沒。但開放性試題中的“課內文學作品閱讀”和“話題作文”這兩項中考的“半壁河山”卻少有人作較深入的研究,即便見到一些語焉不詳的研究文章或操作個案,也覺得“有道理,沒大用”,很不過癮。基于此,我們紅嶺中學初三語文備課組,從《試題研究》課題組成立迄今,走過了一段艱苦而有趣的研究之路。下面從“話題作文”對我們的研究工作加以歸納,算作結題的匯報。
一、話題作文怎樣開發思路
(一)對話題進行價值判斷,比如分析它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有利還是有弊,應該肯定還是應該否定,以自己的立場來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如果說(一)所指話題為“是什么”,那么,接著就要考慮話題“怎么樣”,即話題的具體內容是怎樣的,它到底反映了怎樣一個社會生活問題。明白了這些,就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故事來闡釋它的內涵,也可以直接展開論述。
(三)將所提供的話題作為理論前提,推理一下它將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四)把話題放進時間領域來思考 。 時間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領域,可以在特定的時間背景下,也可以進行今昔對比。
(五)把話題放進空間領域來思考。空間即場合和地點,不同的空間地域會發生不同類型的故事。
(六)關照話題所涉及的對象。不同的對象,可以引發出不同的故事或觀點。
以上六個范疇能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打開思路。
比如話題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思路可以這樣拓展。
評價:可以評價移植記憶的利與弊,比如你認為記憶移植可以導致人們學習上的惰性。
怎樣可以介紹記憶移植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它在科學操作上的可行性,比如“我”是一個科研工作者,我在研究所里的所見所聞。
結果:可以推想記憶移植的結果。比如一個父親移植了兒子的記憶,見到自己的母親時不知該稱呼什么,叫母親還是叫奶奶。
時間:可以將故事的發生放在遙遠的過去或未來,比如給今天的人移植十幾年前的另一個人的記憶,他們看到的世界將是面目全非的。
空間:可以寫跨國記憶移植,把中國人民飽受戰爭苦難的記憶移植給今天的日本軍國主義者,把伊拉克難民的記憶移植給美國總統小布什。
對象:為誰移植記憶,移植誰的記憶。比如把一只老鼠的記憶移植給人類,是不會見了貓就會發抖,是不是懦夫移植了勇士的記憶之后都會變得勇敢起來。
以上六個范圍可能有重合的地方,但是沒有關系,因為在面對考題的時候,不是要學生面面俱到地拿出六個方案來,只要有一個好的思路就可以了,而這六個范疇,足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新穎而精致的思路。
二、話題作文如何確定主題
每一類作文在動筆時都有一個確定主題的問題,話題作文也不例外。但話題作文與以前的命題、半命題作文在確定主題方面有著很大的區別。以往的作文題,或直接命題,或是讓考生從所給材料中提煉主題,總之主題大體上是固定的。而話題作文在這方面的限制就要松得多,它只給你提供一個范圍,而不明確規定主題,只要與所給話題相關就可以了。“相關性”這三個字,是話題作文構思寫作的指導原則。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不贊成“主題先行”式的寫作,即先確定中心主題,然后再找材料,結撰成文。話題作文的優勢就在于它的主題不是事先規定好的,而是通過考生所想到的一些相關信息精心提煉出來的,因而,先想好寫什么,寫哪方面的東西就顯得十分重要。上面提供了一些打開思路的技巧,這些技巧對于提煉主題來說同樣是十分關鍵的,因為只有首先確定了思路,才能在此基礎上提煉主題。
每一個話題都可以有多種思路,順著這個思路聯想到各種各樣的材料,在構思時把這些材料里隱含的意義挖掘出來就是逐漸明確主題的過程。
例如,如果所給話題是“學會放棄”,可以從不同的范疇來開發思路。比如從“結果”的角度來考慮,放棄之后會導致什么呢?可能會想到放棄就意味著失去。僅僅是失去嗎?于是還想到了塞翁失馬的故事,并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認識到放棄與獲得事實上還有一種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老子有句話:“若欲取之,必先予之”,然而就拿它來做主題總感到太抽象了一些,于是又接著想下去,生活中許多人放棄了安逸的家庭環境,為了社會的建設忘我地奮斗著,他們得到了什么呢?從表面上看,他們只懂得放棄,然而他們也收獲了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對社會的貢獻、祖國人民的認可和自己的成就感,想到這里,主題就基本明晰了。
一篇作文的主題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常說寫作文要“深化主題”,這就說明主題的確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在確定思路之后一步到位的。它需要挖掘,推理,分析,提煉,這是一個邏輯推演的過程。而主題在推演的每一步都有就此確定和繼續深化兩種可能性,聰明的考生總是善于把這個過程盡量展開。下面以“誠信”為話題作例子,演示一下確定主題的過程。
如果考生的第一個思路是商業要講誠信,由此就會想到了現在市場上假冒偽劣的商品太多,應該加大打假力度,讓誠信之風再回到市場上來。如果思路就此而止,那么以它作為文章的主題也不是不可以,但還可以深入地想下去: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國家制定“三·一五”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在這一天,許多顧客感到可以放心了,即便買了假貨,也有地方說理去,我感謝“三·一五”。如就此打住,以此為作文的主題,也未嘗不可,但是能不能再進一步呢?“三·一五”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我們歡迎“三·一五”,但“三·一五”的特殊卻是因為其余的日子生活在沒有誠信的氛圍里?如果“三·一五”不再是特殊的日子多好!這個主題就高明多了。我們把這個過程用圖解表示出來:商業要講誠信
商業假冒偽劣多→“三·一五”→如果“三·一五”不再是特殊的日子多好!
如果第二個思路是:誠信有些時候是要不得的。思路大致是這樣的:社會上要確立一種公共道德,誠信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一條,每個考生都會意識到這一點。那么,有沒有不需要誠信的時候呢?如果有,那么文章的主題就可以說是標新立異了。世界上還真有不能講誠信的情況,比如軍人對于敵人,比如醫生對絕癥患者隱瞞病情,使他們安心地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光。然而僅僅停留在這一步還不算是確定了主題,從這里可以提煉出什么意義來呢?軍人保密不是虛偽,醫生以善意的謊言安慰患者,也和故意騙人是兩回事,所以,關鍵看“不誠信”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再往深考慮一步,生活中也有因為誠信而壞事的例子,比如莫泊桑《項璉》的結尾,路瓦栽夫人對瑪蒂爾德誠信地說了一句:“我的那一串項璉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就這么一句誠信的話會使瑪蒂爾德十年來的人生信念在瞬間崩潰,可見誠信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其根本的原則在于:誠信是出于真誠的愛心,“不誠信”也是出于真誠的愛心。下面我們用圖解表示一下確定主題的過程:
誠信有些時候是要不得的→軍人和醫生就是如此→關鍵看出于什么目的→誠信與不誠信都要以愛心為原則。
三、話題作文怎樣選取題材
一篇文章有了思路和主題還不夠,還要有題材,題材是指寫進文章里的基礎材料。這里我們把它和素材的概念進行比較:素材是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原始材料,沒有經過加工,也還沒有寫進文章里;而題材則是經過選擇,寫進文章里的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說出了積累題材的必要性。考場上,面對一個作文題目,手里的材料越多,越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使文章顯得內容充實。而且,材料多,選擇的余地就大,也就能更好地選取新穎的材料,從更新的角度切人,以達到獨辟蹊徑,出奇制勝的效果。所以選取題材對于寫好一篇話題作文具有重要的意義。
選取題材,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同類聯想,也就是說在某一主題之下,聯想起一組材料的能力。
我們強調在某一主題之下進行聯想,主題是基本限定的。在聯想的時候,請學生記住這樣兩條:一是同類聯想要注意相關性,即與話題相關的材料,多多益善。二是同類聯想要注意相似性,即所聯想的材料應該與主題類似,可以順便地拿來直接使用。
相關性和相似性聽起來有點術語化,其實我們在聯想時都很少會走出這個圈子,不是相關的聯想,便是相似的聯想。
同類聯想要注意性質相同的材料才能為我所用,這表現了主題對聯想潛在的制約性。平時人們的聯想是很自由的。比如,由太陽發熱聯想到物理課上的核聚變,由核聚變聯想到日本廣島、長崎上空的兩顆原子彈,由那兩顆原子彈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第二次世界大戰聯想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這樣的想像還可以不斷地進行下去,文藝學稱之為意識流。但這種想像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它有相關性,但沒有相似性,在性質上與主題的要求差得十萬八千里。我們所要求的是同一性質的材料的聯想。所以才叫同類聯想。比如由太陽發光發熱確定奉獻的主題,就可以這樣聯想:由太陽想到蠟燭,由蠟燭想到教師,由教師想到所有為了人民的幸福而默默奉獻的人。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材料是多種多樣的,在聯想的時候盡量把可能利用到的材料收集在一起,這里包括事例,包括名言,包括別人新穎的見解。
下面舉幾個同類聯想的例子。
話題一:中國古代有一則寓言,說是有一年鬧饑荒的時候,一個人餓得快要死了。這時一個富人施舍給他一碗飯,不禮貌地說:“嗟,來食!”意思是說:“喂,來吃吧。”那個人非常生氣地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到今天這個樣子!”于是掉頭就走,結果餓死了。
主題:做人要講骨氣,嗟來之食堅決不能吃。
聯想1:朱自清先生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他的行為表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
聯想2:伯夷叔齊寧可采薇于首陽山上,堅持不食周粟,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們放在列傳之首。
聯想3:大畫家徐悲鴻說過:“人不可有傲氣,不可無傲骨。”
如果換一個主題,那么可以引發另一組聯想。
主題:嗟來之食也可以吃,關鍵看你自己的態度。
聯想1:韓信曾受胯下之辱,忍得一時之氣,最終封王封侯,成就一番事業。
聯想2:中國古人有許多人生經驗可供我們借鑒: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話題作文五大創新法
中考作文命題經過了一個由固定化到自由化的過程,原來的命題或半命題作文,從題目到體裁,有許多限制,使考生很難寫出有個性的好文章來。現在情況不同了,話題作文的發揮空間幾乎是無限的,這就為考生求新求奇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話題作文是鼓勵創新的,人們早已厭煩過去的那種套路和公式了,希望話題作文能打開學生的思路,讓人們看到更多令人驚喜的東西。可以說,不能創新,很難得高分。
創新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么難,它也是一個可操作的過程,除了主題和立意創新稍難一些以外,像文體、結構、語言的創新都不難做到。這就好像一個人雖然不能一天換一個性格,但一天換一個發式,一天換一套衣服還是不難的。
為此,我們總結了話題作文五大創新法。
一是結構創新。過去我們寫文章都要講究其完整性,講究所謂開頭結尾的方式,講究起承轉合。看得多了,看了第一段就知道了第二段的內容了。怎么才能創新呢?這里介紹一種新方式叫“片斷拼貼”。電影里的蒙太奇手法就是鏡頭拼接的手法,一般電影很少有解說詞,我們是通過它鏡頭拼接的方式理解了不同畫面之間的聯系和整部影片的意義。把這種技術運用到寫作上就叫片斷拼貼。表面看來這種形式支離破碎,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靠讀者的想像發揮作用的,這種處理方式既經濟,又能取得很好的創新效果。比如以“成功”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就可以選三個片斷來完成它:表演失敗后一個人在路上郁悶地走;訓練場上揮汗如雨的練習;領獎臺上的微笑與眼淚。
二是文體創新。正如一瓶水既可以放在瓶里,也可以放在杯里,還可以放在碗里一樣,同樣的題材可以用不同的體裁表達出來。比如一場家庭糾紛,寫成小說可以,寫成戲劇也可以。這就給考生以很大的自由度,為了創新,就必須找一些不常見的方式來表達。比如戲劇文體,解說辭體、廣告體、詩歌體,即使學生最不愿寫的說明文,也可以從目前影視廣播中的豐富多彩的廣告形式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三是語言創新。(1)錘煉動詞、形容詞。要使語言新穎脫俗,尤其要重視對動詞、形容詞的錘煉。如“低垂垂的天幕壓著我的胸口,失落和沮喪撕裂著我的心”,“祖國,偉大祖國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靈的膠片上感光”。兩個加點詞,前者表現無助傷痛的情景,后者令人倍感新穎別致。(2)巧用修辭手法。大多數考生習慣于對修辭手法的辨析,不習慣讓修辭手法服務于自己的習作。巧用修辭手法,可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如巧用比喻“如血的殘陽像一位戴著紅斗笠的俠客”。巧用引用:“上學期我因迷戀上網而走火人魔,母親震怒,下令查封了電腦”。(3)巧創妙語佳句。根據表達的需要創造新語句也是增強表達能力的手段。如“我的鋼筆已像博物館的‘三八大蓋槍’,卻還不能光榮下崗”。“班主任的臉真黑,漂白幾次后也不會輸給包公,那‘海拔’從頭到腳也不過1.6m”。(4)注重新詞組裝。如“他因接二連三的犯規,而受到了校長的‘親切接見’”。“美國今日到中東上政治思想課,明日到東亞講人權。剛在南斯拉夫踢完熱身賽,又跑到印度半島當裁判。”
四是題材創新。按理說作文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個人經驗的表達,該是不會或絕少雷同的。可我們卻偏偏會看到那么多千篇一律的文章,為什么?不懂得題材創新是根本原因。題材創新首先可以從自己身上下手。要鼓勵學生有自信,個人的許多經歷和體驗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把它們如實寫下來就是創新。還可以使用新穎素材,比如講愛國主義,如果老用岳飛、文天祥就不如用昨天在報上看到的某個例子更好。還可以用故事新編的方式來達到創新目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建議學生看一看魯迅先生的小說集《故事新編》,他把許多歷史故事以今天的眼光和需要進行了重新改寫,取得了一種特殊的古今熔于一爐的藝術效果,讓人耳目一新。
五是主體視角創新.所謂視角,講得通俗一些就是觀察角度。正如一件雕塑藝術品,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效果一樣,一件事情或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也會得出差別很大的結論或判斷來。比如美國大樓被撞,全美為此震驚、憤怒,同仇敵愾;而拉登與其同伙則會在宣言中感謝真主給了他們福佑,使圣戰成功。生活中還有一些慣見不驚、習以為常的東西,一旦換個角度想,會發現很多令人驚異的隱含意義來。因此,從敘述角度上講,我們告訴學生,你有相當大的發揮余地。敘述人稱有第一人稱還有第三人稱。敘述主體更可以多些花樣,比如物的視角,從兩只貓眼里看世界,觀念人格化;讓“雷鋒精神”站出來說話,講講它幾十年來的變遷;多立體視角,比如一個故事有幾個主人公,每個人都站出來表述這個故事……
如“雨”這個話題似乎因為它是自然現象最適合寫說明文,但出題者的意圖可能是要求寫雨所關聯著的整個大干世界和在雨中發生的數不清的故事。下面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突破:
1.結構創新:可以用片斷拼貼的方式來寫雨的不同性格,比如春天的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夏天的雨,來得猛烈,痛快,像一場激烈的戰斗。秋天的雨,一場秋雨一場寒,凄涼冷落。冬天有雨嗎?“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夢是惟一的行李。”
2.文體創新:你想起曹禺先生的戲劇《雷雨》了嗎?那是一個在雷雨天發生的故事。你也可以模仿它寫一篇小劇本,刻畫雨天里動人的一幕,具體情節任你安排(深圳是個多雨的城市,雨中的故事美麗而又溫馨)
3.語言創新:根據雨的不同性格.決定用不同風格的語言。比如寫春雨,語調要柔和;夏雨,氣勢宏大,干脆利落;秋雨,凄涼悲切。
4.題材創新:可以改編與雨有關的歷史故事,如白蛇傳的故事,如果發生在21世紀的深圳青馬大橋上,是不是一段新的傳奇?
以上是我們初三語文備課組一年來的課題研究情況,是非成敗有待方家的評判、鑒定、指導。
(梁 瑛,廣東省深圳市紅嶺中學初三語文《試題研究》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