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講的傳媒,主要指報刊、廣播、電視、因特網、廣告等。之所以把語文教學與傳媒聯系起來,一方面是因為“教育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通訊,即廣義上的信息傳播”,語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和各種傳媒一樣,擔當著傳承中華民族語言的責任,在傳播語言的實踐中,可以鞏固已有的語言規范,并且創造和發展新的語言規范。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傳媒語言進行高效能的語文教學。
最早出現的重要傳媒是報刊,在清代晚期報刊的作用已經不小,更不用說出版業相當發達的今天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有了廣播,20世紀50年代有了電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播、電視在我國已經基本普及。20世紀末,出現了功能強大的因特網。到今天,我國聯網計算機已經達到4160萬臺,網民數量達到9400萬人!(CNNIC第十五次互聯網統計報告2004年12月31日數據)報刊主要用書面語;廣播、電視主要是口語或書面語的口語表現形式,因特網當前對社會主流語言的影響主要是語言的新鮮用法和特殊語言現象上。以上這些傳媒的巨大功能在于語言的傳播速度迅速,受眾數量龐大,傳播的語言內容豐富多彩。短短的一句流行語,能夠在幾分鐘內或一天內傳遍中國大地,它們使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的交流頻增,不同形式的傳媒,口語與書面語言交互影響互相促進。在目前這個高科技、大文化、信息膨脹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年代,語文教師不能再僅憑一本教科書,抱殘守缺,甚至詞匯中從不出現新詞,適應時代的能力比學生還差,在課堂上老生常談。這樣只能就會讓學生厭倦語文課,限制他們思維的發展,無法培養出具有創造精神的文化繼承者。語文教師利用傳媒鮮活的語言材料,實際上是發掘了語文教學的豐富資源。
一、報刊語言
報刊相對于其他傳媒有價格便宜和攜帶方便的優點。聽廣播看電視、上網都需要一定的設備,而報刊可以在任何場所相對比較廉價。 傳媒家族中,報刊的歷史最為悠久,因此語言材料豐富,作為紙質書面的傳媒語言,它與廣播、電視語言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在各傳媒綜合發展的時代,報刊對語言應用教學的影響主要是書面語言的影響。我國對報刊的內容及文字規范要求嚴格,所以報刊語言一般比較嚴謹,在規范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方面,報刊和教科書的作用有很多相同之處。報刊的文體和內容十分豐富,涵蓋的信息量很大。把報刊作為課外閱讀的資源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詞匯,單是報紙標題的獨特句法就可以成為語文教學難得的好素材,既簡潔規范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可惜我們缺乏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很少有讓語文教學借鑒的例子。
二、廣播、電視語言
廣播和電視是當今世界傳播領域的主力軍,現在盡管有了互聯網,但從規模和影響上來比較,還是廣播、電視的影響大。廣播、電視語言主要指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電視片的解說詞以及其他有聲言語,也包括字幕等。廣播和電視廣播電視由各種類型的節目組成的,其中包括新聞類、文藝類、科教類等,它們的語言各具特色。
新聞類節目在廣播電視節目系統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語文教師要把握新聞的語言運用與表達,善于發掘這類節目新鮮、真實、快捷、明了的用詞技法,對學生在選詞、造句、謀篇上進行指導。如在1995年底,廣州市廣園西路發生一起惡性火災事故,廣東電視臺制作了《直播室》這個節目,請消防部門的同志到現場座談,由于每年就發生火災而制作的節目很多,許多受害者、主持人都談過自己的感想,怎樣才能使這個節目更有深度?落腳點應是防患于未然,在《直播室》,主持人借用了“亡羊補牢”這句話來做結束語,并且結合新聞圍繞這個成語的意思進行解說,把這個成語用得惟妙惟肖。引導學生如何巧妙運用正確的詞語表達確切的意思時,可用這一類的例子,這比從頭到尾只拿著教科書作為素材要好得多。
通過對話或訪談節目,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作文與說話過程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對前國家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的一次采訪中,主持人楊瀾就海外人士認為吳部長比較保守的觀點提了個問題,楊瀾并沒有用大炮轟炸的直接方式,而是用了比較巧妙的方式問:“在過去的十幾年當中,你覺得是改革推著你往前走呢,還是你在拉著改革往前走?”這個問題,既抓住問題的本質,又不會傷害被采訪者的感情。這樣的素材,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運用語言過程中,不能光靠修煉語言運用的技巧,要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還應該多參加社會實踐,多與人溝通交流,增加生活的閱歷。
與新聞節目相比,文藝節目的語言更感性,感情色彩更豐富、個性更強。這類節目形式各樣,如《快樂大本營》、《幸運52》、《春節聯歡晚會》、《綜藝大觀》、《藝術人生》等等。每個主持人都有自己的用語習慣和個性魅力。白巖松語言簡潔,常用定語;倪萍的親切、朱軍的穩重、李湘的熱情、汪涵的幽默,這些優秀的主持人,或在思想文化修養,或在知識儲備、心理素質上有過人之處。青少年很喜歡文藝節目,特別是娛樂節目,語文教師抓住這類節目主持人用語的閃光點進行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會他們如何通過語言彰顯個性魅力。
科教類的節目應用的語言,與新聞類和文藝類節目有很大的區別,它有普及科技知識、生活常識等明顯的教育目的,這些節目有生活類、科技類、農業類、法制類、人物類等等,除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以增加學生的見聞外,還包含龐大的詞匯量,是語文學習的寶庫。
當然,現在廣播電視節目中還有不講究語法,用詞、用句很不規范的情況出現,特別現在有很多節目是外國引進的,在譯制的過程中往往忽視語言的一些規范用法。一些港臺制作的節目,在重新制作和翻譯時,還有港臺腔,且一度成為模仿的對象,一些低俗暴力的動畫片,有許多語言的負面影響。語文教師不能對此放任自流,應在平時的教學中積極提出,幫助學生過濾掉這些不良語言,使青少年完善和充實自己的話語體系,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
三、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包括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在線、聊天室、網吧、IP地址、黑客等;網絡語言還包括聊天室和BBS上的用語;網絡新聞、網絡廣告、網絡文學等方面的用語。現在青少年接觸最頻繁的網絡語言是聊天室和BBS上的用語,這些新奇活潑、深具網絡特色的網絡交際語,正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影響著人們,如:“東東”是網上很流行的詞語,即“東西”的意思;“打鐵”指在BBS和聊天室里發帖子(文章);男生稱美女為“恐龍”,女生則稱俊男為“青蛙”;“隔壁”則指同一個BBS網站的不同主題的板塊。
網絡語言中還有一些由數字符號、標點組成的新語言,在網上聊天時,人們常用“^0^”表示高興,用“:(”或“:-(”表示生氣,用“(--)”表示笑得很神秘。
另外,還有諧音和縮略語,如:“886”是“再見了”的意思;“8147”是“不要生氣”;“7456”是“氣死我了”;“MM”指“妹妹”;“GG”指“哥哥”;“班主”、“斑竹”指聊天室或BBS論壇的管理人員,即版主;“醬紫”是“這樣子”的諧音;“LL,dd,jj”則分別是姥姥、弟弟、姐姐的意思。
比起基本詞語來,以上這些新詞新語在網上聊天這種場合讓人感到較為自然和放松,很新潮,符合青少年學生追求新意和潮流的心理特點。網絡群體有著不可低估的創造豐富、鮮活詞語的能力。對于網絡語言,作為語文教師不能一味加以指責,并要求學生排斥這種用法,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必大驚小怪而激起學生的反叛心理。
當然,網絡語言由于出現的時間不長,整個系統還沒規范、成熟,在對一些漢語和英語詞匯進行改造,對符號、文字隨意鑲嵌,由此出現了許多錯字、別字,還有一些格調很低、相當粗俗的詞語在網上出現,如:“TMD”是導彈防御系統,它卻剛好是“他媽的”拼音簡寫,這幾個字母曾一度成為最為頻繁的網上臟話。
所以,肯定網絡語言的存在不等于對其使用放任自流,針對一些學生一味追趕潮流,語文教師要對他們進行正確觀念的引導,使學生使用健康規范的網絡語言。語言是為交際服務的,作為語文教師,如果發現學生在平時說話和作文時使用了網絡語言,不能不加分析予以否定,應該看學生的這些用詞符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與場合。較嚴謹的文章中當然不能使用以上那些網絡語言,記錄日常生活的隨筆類文體,使用某些輕松、活潑的網絡語言未嘗不可,語文教師也應該本著在使用純潔、健康的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推動語言的發展。
四、廣告語言
廣告承載語言的能力可以與報刊、廣播電視、因特網相媲美,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廣告從主題的提煉、標題的確立、廣告詞的推敲、語言范規、聲畫搭配的實際效果對語文教學都有很豐富的借鑒意義。
現代廣告學家認為:廣告語言是廣告生命的支點。廣告語言在廣告中處于統帥和靈魂的地位。廣告語言的這種重要地位及對商品經濟的影響,使得廣告語必須言簡意賅,凝練深刻,如迪比爾斯的廣告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廣州好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芙蓉王實業的“傳遞價值,成就你我”;白沙的“鶴舞白沙,我心飛翔”等既表現了商業的價值,也體現了深刻的語言魅力。其實,廣告的藝術,大多是文字的藝術,我國的一些語言工作者,已經注意到了廣告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但有關研究成果還是鳳毛麟角,香港的一些語文教學工作者利用商業廣告及流行歌曲進行語法、修辭教學,值得我們借鑒,下面是區婉儀編的《高效能語文教學潮流文化的引入》一書中關于看粵語廣告學修辭的例子:
對偶: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排比:更高、更強、更健美。
層遞:笑口難開,笑不露齒,笑語盈盈。
押韻:行善齊積福,捐助保良局。
明喻:牙齒,就像粉筆。
隱喻:洗衣沖茶,同樣道理。
書中還闡述了運用這些廣告的原則及教學時應注意的事項,對當地的語文教師進行了實際的指導,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傳媒語言除了在語言的使用上對學生造成影響,還對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巨大的沖擊,從而影響著語文教學和人才的培養,這些作用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語文教學就在利用傳媒語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上起著關鍵的作用。現在,傳媒用語的規范越來越受到國家及各界人士的關注,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傳媒的文化承載和傳播功能,以及開啟心智的功能,使傳媒語言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傳媒不但傳播語言,而且傳播語言規范,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發掘準確嚴謹、簡明扼要、鮮明生動、通俗易懂的傳媒用語,可以補充教科書的不足,讓學生于輕松、潛移默化中進行語文學習。
(李 霖,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