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熱潮中,背誦越來越受到宣揚,而語文教學的百年科學化卻日益承受冷落與批判的打擊。語文教學似乎只有回歸背誦方能使之得以拯救。
今天的語文教學給人們太多負面呈示,它既享受著推崇和由此給予它的不可承受的厚望,又在這種厚望下茍延殘喘,給人的總是失望,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此,總是在痛定思痛后,在失望、憤怒中,化悲痛為力量,掀起一次又一次改革。從“炮轟”私塾的死記硬背,到“怒罵”工具理性致使人文性的喪失,背誦由中心走到邊緣,又由邊緣向中心復辟。
面對失望,很多人拾起背誦這根救命稻草。可以想見,語文教學經歷那么多大改大革,其結果似乎依然如故。假使不抓住過去的輝煌,還能抓什么哪?
抓住這根稻草,除了給一點慰藉外,就真的能夠拯救今天的語文教學嗎?或者問,還適合今天的教育嗎?首先看看背誦的年代吧。
農業社會的小農氛圍,在自然節奏中緩緩流淌。常常能夠“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這些需要的是寬裕的時間,追求的是高雅而不是效率,是無法突破呂叔湘先生所批評的“少、慢、差、費”的教育慣性的。
全部教育內容以“經書”為憑借,包容天文地理,且文言之詞非有較高修養者莫能解也。更何況第一次見到方塊字的兒童,對此不背下來又能如何?
小農社會文人是物以稀為貴的。某地方出了幾個秀才舉子,很快就會被傳誦為“江南多才子”。秀才舉子們也往往以說別人不會說,言別人不會言為上,一般人也認為他們之言豈是我輩所能聽懂的。在此氛圍下,有誰還會把背誦視為死記硬背?背誦就是教育,就是修養。
綜上所述,背誦的年代有崇尚背誦的氛圍,有寬裕的背誦時間,所學內容具有背誦的必然要求。背誦就有情趣,就有名利。
而今天呢?在大的方面,誰要是“兩句三年得”不是貴族就是瘋子。原因是今日之社會已非對“春花秋月夜”的細細品嘗,而是在爭分奪秒的變化發展,社會的變化步伐只能使背誦望其項背;在小的方面,學科在不斷地細化,語文教學在經歷了獨立設科后也在不斷地重新尋找屬于自己的領域,但相對于其他學科還是表現出過于豐滿。這種形勢一方面造成了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去吟哦背誦;一方面語文教學在表面上簡單化了,涉及到的關于其他學科的知識相對于這些學科來說是非常膚淺的,但在其本質的語言運用上卻是步履艱難。再說,現代白話文讀過之后基本上就能理解,還用背后去理解嗎?
再現實一點說,背誦有過“死記硬背”的不光彩歷史。背誦的知識多并不代表有多大學問,恰恰相反,卻往往被認為是書呆子或書袋子。在急劇商業化的今天,背誦在過去所能帶來的利益已經走向了反面。
至于語文教學研究,在面臨困難、困惑的時候,向歷史求證,吸取歷史的精華是有益的。但是我們不能把歷史作為理論貧乏的避難所、情緒宣泄的寄居地。這樣不僅不能促進語文教學改革,卻能消磨人的意志。背誦的歷史多么輝煌也無法抹去百年語文教學科學化的探索。我們今天所應該做是繼續探索,而不是回頭拾一根往昔的稻草。
時代不同了,情景不同了,歷史也一定不會重復。背誦一定能夠給語文教學很多啟示,但決不是其將來的發展方向。語文教學改革應該總結經驗,但不是回歸原點。
(只曉丹,河北邯鄲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