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是一種把真情訴諸語言文字的創造;讀者的閱讀是一種從語言文字中感悟真情的再創造。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把作者的寫作看作是創造,把學生的閱讀當作是一種邏輯推理,苦心孤詣地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推導出與作者之情相吻合的“情”來,以為這樣才算達到了教學目的。這至少可以說,不注重學生閱讀中的再創造,不注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受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專職教師、專用教材、固定場所傳授知識,雖然也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卻把教師的主導作用放在第一位,“填鴨”似的滿堂灌,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之中,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仍限定于“傳授——接受”的教學模式,在學生的認識活動中注重的是“掌握”而不是“發現”。
由于學生的閱讀水平不一,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品產生的年代及當時的文化背景與學生的千差萬別,學生在閱讀作品時難免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現實對作品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獨特的分析、獨特的思考、獨特的判斷,這些自我體驗、自我判斷、自我評價就會與教師的體驗、判斷、評價不同,甚至與作者的創作意圖、創作情感也不盡相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同樣一段景物描寫,讓每個學生去閱讀,并根據這段景物描寫畫一幅畫,結果一定是每幅畫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都各有與眾不同的地方。閱讀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行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雖然都是“哈姆萊特”,這是“共性”是“同”,但每一個學生心目中的“哈姆萊特”又都有不一樣的地方,這是“個性”,是“異”。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求“同”而棄“異”,殊不知,正是這“異”才是學生個性化的體驗,是學生的“發現”,是一種再創造。也就是說只注重能夠推出“共性”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卻忽視了能夠產生“個性”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在這種教學觀念下被扼殺了。
有位著名教育專家曾說:中國知識型的高級人才不少,但創造型的人才卻不多。并形象地把學生比作礦石,把教育比作煉鋼爐,尖銳地指出教育的弊端:這不是礦石的問題,是煉鋼爐的問題,這不是學生的問題,是教育觀念的問題。我國以往的教育就是要把各種各樣的礦石通過教育的熔爐煉成不含任何“雜質”的“合格”產品,沒有一點個性,變得千人一面。
要改變這種創造型人才缺乏的現狀,就要先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地位。在閱讀中讓學生凸顯自我、張揚個性,重視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發現”,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個性化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閱讀就像是在海灘上撿拾貝殼,并不一定非要學生找到作者見到的那只,只要他們自己發現的足以令他們驚喜,就應給予鼓勵。教師要放下那不可侵犯的權威,允許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的見解,即使這見解獨特但并不深刻、精辟,只要對他自身今后的生活有啟示、有益處,就應肯定。讓每個學生都帶著“發現”的沖動去閱讀,在閱讀中體驗再創造的快樂,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閱讀,語文教學才會越來越輕松。
(田花芳張雷平,河北工程學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