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猜,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猜是一種學習方法,一種有情有趣的學習方法;猜是一種思維過程,一種有根有據的思維過程;猜是一種體驗過程,一種有滋有味的體驗過程。順應小學生的天性,營造猜想的氛圍,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不失時機地運用猜想,為學生和文本牽線搭橋,為學生和教師溝通心靈的橋梁,激發學生生命中的主動精神和探索愿望,讓學生盡情猜想,為“猜”樂此不疲。
一、猜課文的內容或主題
閱讀一篇課文,首先接觸到的是課文的題目。課文的題目雖然文字很少,但它往往是課文內容的濃縮或課文主題的提煉。閱讀伊始,教師有時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根據課文的題目和自己的閱讀經驗、生活經驗,或推想課文可能會寫什么內容,或推想課文可能會表達一種什么樣的主題,或推想作者可能會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這對課文的閱讀將起到一種導向的作用。例如,學習《說茶》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猜想的:
師:從題目上看,課文可能會寫一件什么事?
生:談論有關茶的內容。
師:根據題目,你估計課文會寫一些茶的什么內容,你想從課文中知道一些什么?
生:茶的歷史多久了?
生:茶有多少種類?
生:我國有哪些名茶?
生:茶的味道怎么樣?
生:喝茶有什么好處嗎?
(教師板書:種類,好處)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下面我們來學習課文,看看課文到底是怎么寫的。
二、猜詞、句的意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和語文課程目標。其中有一點在第三學段(5~6年級)的閱讀目標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關于推想的要求:“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是理解性閱讀的前提(理解性閱讀指以弄懂作品詞語、句子等為目的的閱讀)。理解是閱讀的核心,也是復雜的智力活動,必須在一定的積累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某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課文《燕子》第一自然段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俊俏”一詞的含義,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師:從哪些詞語當中感受燕子的外形之美?
生:烏黑光滑、俊俏輕快、剪刀似的。
師:“俊俏輕快”描寫燕子的哪個部位?
生:翅膀。
師:聯系課文有關句子,“俊俏輕快”是什么意思?
生:飛起來很輕松、自在,速度很快。
師:你的這個解釋注重在“俊俏輕快”的哪個詞上?
生:“輕快”上。
師:那“俊俏”怎么理解?看見過燕子嗎?你覺得燕子的翅膀除了輕快,還怎么樣呢?
生:靈活、敏捷、美麗。
師:上面的三種解釋,哪一種最有可能?
生:“美麗”最有可能。因為“靈活”、“敏捷”本身就有輕快的意思,如把“俊俏”解釋為“靈活”或“敏捷”,那么詞語的意思就重復了。
師:到底誰的理解是正確的呢?我們請教一下字典就知道了。
這種猜想一方面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另一方面能夠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使閱讀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閃現出創造的火花;這種猜想既有利于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這種猜想如果在隨后的閱讀中被證實,則會促進學生對文本的迅速理解,即使在隨后的閱讀中被否定,也會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
三、猜人物的心理活動
課文中的人物往往會有豐富的情感,鮮明的品質,給學生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有時侯課文的難點就是揣摩人物的形象,洞悉人物的心理。一旦人物的心理活動被揣摩出來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田忌賽馬》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里賽了幾次馬?
生:兩次。
師:不對,是三次!(學生滿臉疑惑。)其實在第一次賽馬以后,孫臏胸有成竹地向田忌獻策前,在心中還賽了一次馬。你猜:他在心中賽了一場怎樣的比賽?
同學們紛紛議論,大家通過朗讀、思考、合作,猜出孫臏心中賽的這場比賽是:大王的三匹馬和田忌的三匹馬同時出發,結果大王的上等馬得了第一,田忌的上等馬得了第二,大王的中等馬得了第三,田忌的中等馬得了第四,大王的下等馬得了第五,田忌的下等馬得了第六。
通過讓學生猜想,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望。在猜想的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大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這句話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孫臏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四、猜作者的寫作意圖
作者所創作的每一篇作品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甚至一個標點都是經過仔細斟酌、深思熟慮的。學生在閱讀時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解之處,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猜想作者的寫作意圖,以此解開學生心中疑點。《小鎮的早晨》教學實錄:
生:老師,“……不時有一葉葉小舟從半月形的橋洞中悄悄鉆出來,又在河上輕輕飄過”,我覺得這個“飄”用錯了。應該用帶“三點水”的這個“漂”。
師:你很會思考,作者真的用錯了嗎?也許作者用這個“飄”有自己的理由,讓我們再讀讀課文,猜猜看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飄”?
學生自主研讀課文,尋找理由。
生:我猜作者用這個“飄”是因為那小舟很輕,所以用這個“飄”。
生:“飄”比“漂”更能表現小舟過河的靜。
師:能說得具體點嗎?
生:“飄”像樹葉飄下來一樣不會發出什么聲音,而“漂”則不一定。這里是寫小鎮早晨的怡靜,我猜作者用這個“漂”是想體現小舟過河時的靜。
生:我也覺得“飄”字用得好,因為小舟經過水面時很輕巧,好像在空中飄一樣。
生:讀這個“飄”字時,讓我感覺到了小舟在水面行駛沒有留下一點兒聲音,也沒有留下一點兒痕跡。
師:那你用朗讀來讓大家也感受一下這小舟“飄”時的靜,好嗎?
師:哈!作者這個“飄”字沒有用錯啊,看來他是經過仔細琢磨、推敲出來的,我們真應該向作者學習啊!
學生的“猜”只有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借助比較分析過程而進行一種積極主動的閱讀,這樣才會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正是新課標賦予的閱讀課程的新理念。
猜想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技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常常需要借助自己已知的文本中的某些信息,利用自己的積累(主要是閱讀積累,同時也包括生活積累),對自己尚未得知的文本中的某些相關信息或文本中沒有提供的某些相關信息進行推測和猜想。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盡情猜想,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對閱讀的挑戰欲望和好奇心,促進生本之間,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身心愉悅地發展,達到在猜想過程中真正享受生命、享受語文的目的。
(李曉嵐,浙江慈溪市滸山街道碧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