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寫作文時,總會看到一些學生思來想去,不能下筆成文,翻開作文書刊或摘抄本尋求幫助,結果寫出的文章或與人雷同,或一味堆積麗詞美句,或文不對題,或落入俗套。面對這樣的寫作情況,老師們總會抱怨學生閱讀量太少,肚里沒有寫作資源。確實,只有多讀書才能提高寫作水平,古語不是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嗎?但限于實際情況,大部分學生課外讀書有限,即便去讀也是泛泛而讀,讀后印象不深,因此,寫作中往往利用不上。
“囊中羞澀”、無話可說體現了學生寫作資源的匱乏,因此,要設法使他們的寫作資源豐富起來,這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既然課外讀物一時利用不上,我們不妨變換一下思維角度,看看能否利用課堂讀物即教材來成就佳作呢?
我們知道語文教材歷來以精選的名家名篇、優秀時文為主體,它包含了人文思想,科學知識等各方面的內容,既可以傳授精當的寫作方法,又可以提供豐富的寫作材料。而且學生對教材相對課外讀物來說,接觸最頻繁,因而非常熟悉。如果能恰當地利用教材來寫作,將會收到令人刮目相看的效果。綜合分析近年來高考話題作文寫作情況后,我們更堅定的認為此法可行。為了有力地證明這個觀點,我們把高考優秀作文按利用教材的方式分別來分析一下。
一、借用人物情節——故事新編
所謂“故事新編”,即在話題作文中,根據古典名著、民間故事或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繹故事,反映現實生活。高中教材《莊周買水》就是此類文章,它幽默詼諧,人物形象生動,反映社會生活深刻。在近年高考作文中,這類文章往往引人注目,得分較高。例如根據古典名著演繹故事的有《記憶國唐僧行兇仙南海觀音解難》(1999年)、《紅樓選美記》(2000年)、《劉備訪友》(2001年)、《赤兔之死》(2001年)等;根據民間故事演繹故事的有《三個和尚新傳之一:變、變、變》(2000年)、《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2000年)等;根據名作中人物演繹故事的有《誰是打虎英雄》(1999年)、《寶玉的困惑》(1999年)、《阿Q新傳》(2000年)、《昭君的選擇》(2002年)等;還有根據歷史名人的思想經歷情況想象演繹故事的如《東坡的選擇》(2002年)、《吊屈原賦》(2003年)等。
這些優秀作文,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進行大膽想象,深入挖掘教材里故事人物的合情合理的意義,推陳出新。比如2001年河北一考生的文章借用了課文《鴻門宴》的內容,撇開項羽的有勇無謀、剛愎自用,獨以“誠信”論英雄,塑造了項羽的“守諾言”的悲劇英雄形象。
借用教材寫此類作文,要做到幾點:一要熟悉課文,熟悉故事和人物,這樣編起新故事來才會得心應手;二是編的故事要與原作有一定的聯系,人物要與原作人物的言行性格吻合,讓讀者感到是原人物的新故事,激發閱讀興趣;三是一定要新編,即寫出新意,或者編寫出新情節,或者表達出新旨意;四是要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編”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胡編亂造,而是讓人讀了新的故事受到新的啟迪。
二、化用語詞文句——文采飛揚
作文寫作中,如果沒有語言的支持,再好的主題也難以存在,再好的思想也難以表現,再真的情感也難以寄托,整篇文章也難以升騰。要使作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富有內涵,也能借助教材中的語詞文句實現。
比如,江蘇一考生滿分作文《冷香飛上語文》中的一段文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語文從那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語文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語文從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筆端流出;語文在潯陽江頭的琵琶弦上回蕩;語文帶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體驗神奇,到景陽崗的青石板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蕭瑟……作者沒有作海闊天空的神游,而是將視線盯住語文教材,作文中的名句、場面、情節都是來自語文課本,作者只是把它們做了巧妙的糅合、概括、融會貫通,為我所用。2002年山東考生滿分作文《讓我輕輕地告訴你》運用了教材中一些作家的“心靈的選擇”,比如有“在居廟堂之高的沾沾自喜與處江湖之遠的苦寂失意之外,范文正另有所想”和“面對生活,舒婷選擇做橡樹旁的一株木棉的愛情”等佳句。
可見,巧妙化用或借用教材中的詞句,可使文章的文采飛揚起來。
要做到這樣,首先需要平時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積累優美詞句,才能手到擒來;其次會巧妙運用這些詞句,或糅合,或搭配,或概括,或變換。總之,要使它們起到豐富內容、增添文采的作用。
三、借體裁結構——套用創新
借用教材的故事及語言可以為文章增色,模仿套用教材某些作品的體裁結構寫作,也會打開思維的廣闊空間,寫出主旨集中,形式獨特的好文章。
如2002年江蘇一滿分作文,套用了《孔雀東南飛》的形式,寫成樂府詩,開頭寫道:“五歲進小學,九歲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條件好,工作不用愁。東家婆也夸,西家嬸也贊,姐弟笑盈盈,父母樂呵呵。好事人相承,傳遍南京城……”這篇文章講述一位有才華有文憑的青年沖破家人的阻力,投身西部大開發的故事,以簡潔整齊的結構,展示了其“心靈的選擇”此文能得滿分,絕對與他套用的體裁有關。而2003年一篇優秀作文《吊屈原賦》也是套用了相關課文的體裁結構。
當然,不是任何文體的文章都能拿來套用的,一般選擇那些語言簡練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篇幅較短的詩文賦。但是套用的前提是不僅要熟悉課文內容,而且要對此類文體的形式特點了解透徹。否則,會寫出四不象的文章。
多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讀寫結合,卻總把教材對寫作的作用定格在學習抽象的寫作方法上,令學生摸不著具體的路子,所以讀與寫難以真正結合。如果像上面那樣的做法,具體的利用教材,一定可以使讀寫真正結合,使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反過來又能促進學生對教材的重視,更深入地學習教材,從而發揮教材更大的作用。同時,我們也希望利用教材提高寫作水平能作為一項課題供各位同仁探討研究。
(郭秀林,山東省金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