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最高境界是“文無定法”,正如北宋散文家蘇軾在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涌,不擇地而出……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蘇軾的文章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沒之妙,而他所談的作文經驗卻是“妙不可言”,讓人摸不著頭腦。既然文章高手也無切實經驗可談,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貶低對學生的作文指導呢?答案當然否定的。因為有效的作文指導至少可以指引學生進入寫作的殿堂,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目標——小學第三學段(5~6年級)學生“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
正因如此,許多人非常關心作文教學,有人用維納的控制論,也有人用貝塔朗菲的系統論來改革作文教學,這些都是非常可貴的探索。還有許多人在具體實踐中獲得了許多經驗,共同豐富了我們的作文教學。而筆者以為西方的理論固然精密,然用來指導我國的小學作文教學,有“隔靴搔癢”之憾;土生土長的實踐經驗又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頗有“霧里看花”之嫌。是否有清晰、簡便、又實用的寫作方法呢?這是困惑很多人很多年的問題。
記得葉圣陶先生曾說:“讓學生練習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們學會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技巧。”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藝術化表現。很多教師注重“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訪談、閱讀、思考等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語文課程標準》),當前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體驗生活,觀察生活的基本能力,但缺乏以藝術化的手法來抒寫生活的技能。簡而言之,當前學生寫作的主要困難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話不會說,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作文指導進行“觸發”。
針對學生的這一問題,首先要取消他們對作文的畏難心理,告訴他們作文不過是用筆代替嘴巴,用文字代替語言,即“我手寫我口”。思想問題解決后,就要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思路一旦打開學生不但有話可寫,而且感到不寫不快。那么如何打開學生作文思路,用有效的作文指導進行“觸發”?
用經典范文“拋玉引磚”。看到別人溫潤的美玉,自然引起“造玉”的沖動,即使制造出來的是磚,也會“敝帚自珍”,“拋玉引磚”,用經典范文引路,是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在學范文之前,用問題給學生制造閱讀的興趣,這樣效果就比較明顯。
如:有一次,我上六年級作文課,一開始就問:“你們吃過瓜子嗎?”“誰能把吃瓜子的過程說得具體一點?”
一位同學說:“我用牙齒磕開瓜子!
“還能不能講得更具體一點呢?”大家都思索起來。
“先揀顆粒飽滿的,沒有蟲眼的瓜子。”
“送到嘴里又是怎樣咬的?”
“輕輕的在上下門牙中間一咬,裂開了,用舌頭添吃瓜仁。咬重了,瓜殼瓜仁都碎了,不好吃。”
“那么年紀大的人,快沒有牙齒了,又是怎樣吃的呢?”
…… ……
在步步追問下,許多學生原來以為吃瓜子沒有什么可寫,這時都覺得有不少話可說。我趁大家的興致正濃,發給他們一份材料《吃瓜子》(節選自《豐子愷散文選集》)
吃 瓜 子
(節選)
我從來不曾自動地找求或買瓜子來吃。但到人家作客,受人勸誘時,或者在酒席上,杭州的茶樓上看見桌上現成放著瓜子盆時,也便拿起來咬。我必須注意選擇,選那較大、較厚,而形狀平整的瓜子,放進口里,用齒“格”地一咬,再吐出來,用手指去剝。幸而咬得恰好,兩瓣瓜子殼各向兩旁張擴而破裂,瓜仁沒有咬碎,剝起來就較為省力,若用力不得其法,兩瓣瓜子殼和瓜仁疊在一起而折斷了,吐出來的時候我就擔憂。那瓜子已縱斷為兩半,兩半瓣的瓜仁緊緊地裝塞在兩半瓣的瓜子殼中,好象日本版的洋裝書,套在很緊的厚紙函中,不容易取它出來。
……
這份材料學生都看得懂,只有幾個生字,大家看完以后都笑了。這時,我告訴大家,這段文字是散文家、畫家豐子愷先生寫的,都是些大白話,把吃瓜子的情景寫得很活潑生動,十分有趣。文章里邊講的,大家肯定也有類似體驗,所以大家不要被作文嚇住了。
講完這些,我出了一道題目《吃西瓜》,參考豐子愷的寫法,即先寫吃西瓜的情景,再寫跟吃西瓜有關的一件趣事,要寫得具體些。結果一節課后,大家都寫好了,有幾位學生寫了四五百字。
詩、文本是一家,用詩歌觸發寫作靈感。如寫《春》這篇文章,我就先給大家介紹了很多詩歌,特別是語文課本中已學過的,如:《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些詩歌,我往黑板上抄寫的時候,學生就在下面朗讀了。我讓他們把這些詩歌翻譯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形成整體感受。并利用詩歌中的信息來回答提問。
“這些詩歌有共同特點,都寫哪一個季節?”
“春天!”大家不約而同地回答。
“描寫了哪寫動物?”我知道班中有不少動物迷。
“有啼鳥、黃鸝、白鷺,還有鴨子。”
“老師,還有河豚。”
“現在,大家找找詩中描寫了什么植物?”
“落花、柳樹、蒼苔、紅杏、桃花、竹子、還有蔞蒿和蘆芽。”
“大家找得很準,那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事物是什么?講出自己的理由。”
“老師,是春風。因為春風心靈手巧,她像小剪刀一樣把柳葉修得又細又巧。”
“老師,是鴨子,因為鴨子消息最靈通。”
“當然是春雨,不是嗎?春雨一下,路上的行人魂也丟了。”此時,學生們“唏噓”聲不斷,表示不敢茍同。
“老師,我說是紅杏,因為她悄悄的探出墻來,很活潑,也很會展現自己。”
“我最羨慕的是黃鸝,她歌唱得妙,還有白鷺,她飛得好高。”
一石激起千層浪,通過這些提問,平時生活中一些熟視無睹的尋常景象被“激活”了,還有不少學生躍躍欲試,我說,還有什么話可寫在作文中。我趁機布置作業,寫一篇關于“春”的作文,要求不僅要寫出春天景色,而且要具體地寫一兩件印象最深刻(或最喜愛)的跟春天有關的事物。大家都覺得有好些話可寫,寫完后,班中還開了朗誦會,看誰寫的春天最美。
有效激發學生寫作思路,在實踐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不過前提是學生必須有生活基礎,有切實的生活休驗,否則這一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桑文杰,浙江慈溪滸山街道藍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