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人文精神”的認識
語文學科是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的基本訓練,或側重于情感熏陶,或側重于健康人格的培養,或側重于審美情趣的引導,使學生全面提高人文素養。處于豐富多彩的視聽世界,與現代媒體接觸日益頻繁的中專生已不再滿足于“黑板+粉筆+課本”的傳統教學模式。隨著現代教改的不斷深入,多媒體這一現代信息教育技術被引進了課堂教學。如何以科學精神來指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更好地弘揚語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所要研究的課題。
二、在多媒體教學中弘揚“人文精神”的實踐
1.目標定位,有的放矢。一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只是一味追求聲響高、色彩強、畫面美,雖然很熱鬧,卻是不符合科學精神的。教師在課堂上信息量輸出的多寡,即課堂容量的大小應以科學的依據為前提。語文課堂教學的依據很復雜,有大綱要求、學科要求、學年要求、學期要求、單元要求、學生實際情況、教學設備等。但對此進行歸納梳理,大致可分為三塊:學科體系、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因此這個依據既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也重視語文課的社會功能。從實踐經驗可知,課堂容量的大小應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為適度。確立了適當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才不會陷于盲目無序之中。如教學《荷花淀》一課,我確定了以下目標:(1)訓練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2)學習多角度描寫人物的技巧;(3)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4)學習對話描寫。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人物形象這一突破口,引導學生通過對話描寫來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特點,最后借助環境描寫和事件的展開來表現人物。這樣,該文的教學緊扣“人物形象的刻畫”這一中心目標,達到了教學目的。
2.培養興趣,激發熱情。語文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課文就是例子,語文教學要喚起學生對文本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通過多媒體教學,生動展現課文中各具特色的形象,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讓學生能夠從有聲音、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中去體察世界,感悟美好的人生。例如:學習《音樂在你心中》,教學過程中可播放作者陳鋼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學生們沉浸在優美的樂曲之中,再來理解課文的觀點——音樂在你心中,就輕而易舉了。再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課,首先利用大屏幕給學生展示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和賈府的家族關系圖,然后再來理解課文,最后播放《紅樓夢》電影片段,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文中人物性格,從而起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效果。
3.發揮想象,調動思維。多媒體課件因其容量大、表現形式豐富而愈來愈得到師生的青睞,充分利用好多媒體,一方面可以輔助教學,一方面也可以達到幫助學生學習的目的。而一些教師將多媒體教學的內容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主題的分析,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是認知的核心,而思維首先是建立在人腦對事物直接、具體的感知基礎上。CAI教學可以便捷地選擇相關資料,向學生提供想象聯想的真實素材,讓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從而觸景生情,展開想象和聯想。如《洛陽詩韻》一課,我從互聯網上下載有關洛陽的歷史人物、景點圖片,再經過計算機的精心設計,圖文并茂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教這一類游記散文《雨中登泰山》時,學生就可以展開相應的聯想和想象,在比較閱讀中學生的思維也更活躍了。
4.潛移默化,體會情感。在一些多媒體教學評比課中,有的課堂完全被錄像、歌曲、圖片所占領,語文教師變成操作員,只是按按儀器而已。這樣做讓語文教學完全違背了科學精神。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到語文課堂時,它只是一種手段而已,它并不能替代教師的講解。教師的講解是一種語言藝術,在課堂中所發揮的主導作用是一種嚴密的、創造性的邏輯思維的體現。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信》中指出的:“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材中滲透著關愛社會、關愛人生等許多人文因素,從課文內容選擇的角度上可見一斑。中專教材第一冊(倪文錦主編)中,學生可以在“雨中登泰山”,可以體驗“洛陽詩韻”,可以看“白鷺”,觀“中國的牛”,可以品李白的《將進酒》,可以論《師說》,可以嘆“鄉愁”,可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將自己感受到的美的情感渲染給學生,以詩人般的敏感和激情,創設美的課堂氛圍,潛移默化之中去撥動學生心中審美愉悅的琴弦。而這一切,是多媒體課件難以取代的。
三、幾點思考
1.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拓展閱讀空間,引導學生兼收并蓄地了解和學習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如從魯迅的《拿來主義》可以延伸到《吶喊》、《朝花夕拾》;從余光中的《鄉愁》可以學習他的《白玉苦瓜》、散文、小說和其他臺灣詩歌;從列夫·托爾斯泰的《牛蒡花》可以延伸閱讀他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復活》等。其次還可以從寫作技法、單元專題上去延伸。如《荷塘月色》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可以延伸到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只有拓展課外閱讀,才能讓學生從狹隘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體味語文的豐富性、生動性、知識性、趣味性,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從而培養學生把閱讀看作是一種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從根本上實現教學的民主性和開放性。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的必然出發點,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利用多媒體教學開展研究性閱讀,有利于發掘學生個體潛能,構建學生主體人文精神。研究性閱讀是一種方法,它是以閱讀目的為前提,以信息論為指導,注重培養發展性學習能力。如學習了余秋雨的《廢墟》,就可以引導學生讀《文化苦旅》、《霜冷長河》等作品,可以設立研究課題“余秋雨散文的悲劇色彩”、“余秋雨散文的語言魅力”等。又如學習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以擬定課題“林沖的心理變化”、“《水滸》中的民俗文化”等。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在討論學習中互相切磋,課題沒有固定答案,只有鼓勵和創新。
3.可以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加強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聯系。語文學科教學要充分體現科學精神。如《再別康橋》中,教師在講解藝術特征時必然會講到這首詩的詩節勻稱、詩句齊整。其實這正是自然科學中的簡潔、整齊有序的科學美。又如在講議論文的論證方法時會說到“歸謬法”,學生不理解時,就可以借用初中數學的“反證法”的理論來幫助學生理解運用。
可見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教育技術,完善課堂教學將是一個不斷開發探索的過程。筆者認為,中專語文教師不僅要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功能和價值,還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大力弘揚人文精神,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李宏娟,廣東汕頭市林百欣科技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