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是唱著歌來說話的。中國文學就是從能入樂演唱的詩歌開始演繹成宏篇巨制的小說,古代的詩、詞、曲本身就配合音樂熏陶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利用音樂審美教育功能為教學服務。
音樂,無論雄壯激越、婉轉纏綿,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鬃诱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凡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心靈的產物和情感的結晶,要使學生用心靈、用真情去擁抱作品,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引導學生投入到作品中,忘卻自我,與作者和教者“聲氣相投,心心相印”。
我曾就《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上過一堂公開課,在教學中,我播放《國歌》,讓學生體會到“不愿作奴隸”的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的決心,由此“中國人有沒有自信力”不辯自明,講授結束時,又播放《霍元甲》主題歌,希望同學們?yōu)橹袊恼衽d負起使命,利用音樂進行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李清照的詞《一剪梅》時,先用電子琴將改名為《月滿西樓》的歌曲彈唱一遍,隨著纏綿婉轉的音樂旋律,學生們露出驚奇與欣喜的神色:竟有這么好聽的歌。之后我就向學生承諾:“要學的詞就是這首歌的歌詞,說完,就教會大家唱”。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滲透音樂,能發(fā)掘學生興奮點,促使其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心靈達到美的境界。那么,如何將音樂巧妙地引入課堂呢?
一、用音樂導入新課
用學生喜愛的歌曲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一曲雄壯激越的《長江之歌》,會激起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從而以滿腔豪情去領略長江三峽的“雄奇”“瑰麗”;一曲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的《三國演義》主題歌,能幫助學生去理解楊慎在《臨江仙》中復雜的歷史觀和人生觀及對現實不滿的心情;一曲令人怦然心動的《愛的奉獻》,能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愛,再用這種“愛”去體味《孝心一片動天下》中充滿人間真愛的世界。
二、用音樂突破重點、難點
白居易《琵琶行》中對音樂描寫的一段是全文的難點,如果不配以音樂,以聲感聲,喚起學生的想象,很難引學生入情。根據文中樂曲旋律的變化:舒徐流暢棗逐漸低咽棗間歇停頓棗激越雄壯,各選幾段音樂配合講課:以《二泉映月》的凄涼婉約、如泣如訴的旋律配以緩慢深沉的講解;當講到琵琶女痛若的追憶時,有“大珠小珠落玉盤”、“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等詩句表現不同處境不同心情的聲音,則選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曲《梁?!贰撉偾睹\》等,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琵琶女悲涼的心境及命運的多舛。當音樂播放到到“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時,學生仍沉浸在悲凄的境界中。幾秒鐘后,教室里發(fā)出一片感嘆聲棗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三、以音樂結課
講完《愚公移山》,放一曲江濤演唱的同名歌曲,以音樂形象再次感受愚公堅定不移的意志;講完《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放一段哀樂,能把學生的感情激發(fā)到高潮,從而更深切地緬懷“民族魂”棗魯迅;講完《烏江天險架浮橋》后,放一曲《小小竹排江中游》,那震撼人心的旋律,更能使學生體會到紅軍的英雄壯舉,體會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這種方法,既再現了課文內容,又升華了主題思想,產生永久的情感力量。
四、聽音樂作文
講完《琵琶行》后,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為此先介紹楚漢之戰(zhàn)的背景,讓學生跟隨音樂,馳騁想象,學習白居易方法,寫成文字,結果學生描寫的戰(zhàn)爭場面十分精彩。播放《滿江紅》曲,讓學生先構思立意,大多數學生緊緊抓住“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來暢談看法,對其學習本身也是一大促進。
把音樂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聯想、想象等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同時受到思想感染和情操陶冶,使教育達到“潛”之心扉,“潤”之心田的目的。
用好音樂,確實事半功倍。但語文課不是音樂課,也不是任何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借助音樂進行的。我們應把握好這個分寸,否則將喧賓奪主,適得其反。
(趙 勇 趙廣志,江蘇省儀征工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