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初中學生由于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善于積累知識和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而逐漸形成各種學習困難。在普通中學,這類學生的數量相對較多。以往的精英教學,這類學生常被忽視;而在以學生為本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這些學生的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這里談及的學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學習結果遠未達到教學目標的學生。現有的研究表明,造成學習困難的因素,既有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等外部因素,也有來自學生自身的因素。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學困生學習準備知識不足,揭示學習初始知識對學困生的影響,探索學習困難的內外因素,并據此闡述有效的教育對策。
首先,學困生的學業成就低下,除了與本人的學習動機、態度有關之外,還與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加工缺陷密切相關。從信息加工論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個體對外來知識信息接收、編碼、儲存、提取以及運用信息與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困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則表現出較多的障礙,如注意、記憶、問題解決等等。了解這些學習障礙,就可以使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訓練,提高學困生的認知能力,改善他們的學業。
“所有的學習都涉及到原有經驗的遷移。”這一原理對教育實踐具有重要意義。也就是說,學生在形成學習行為之前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知識背景的不足也是造成閱讀困難的重要因素。學生閱讀困難與他們的知識背景有密切關系。個人的知識背景是儲存在長時記憶里的,知識背景會影響學生編碼和提取的效果。學困生知識背景的主要特點是:知識背景貧乏,知識結構紊亂。知識貧乏使他們對外來信息加工、分類顯得困難,也不利于他們回憶時激活長時記憶的概念圖式。
造成知識背景貧乏,知識結構紊亂的因素很多,家庭教育方面,如父母的閱讀指導方式不當,沒有可供閱讀的書;父母不能與孩子一起閱讀、交流;不重視早期教育,不注意進行口語和認讀方面的訓練等。課堂教學講得多,讀得少,缺乏對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這些學生性格又大都比較內向,不善與人交流。
要提高學困生的閱讀能力,采用以往的教育教學手段和方式收效并不理想。那么,如何以教師的努力、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來改變這種現象呢?近年來,我以合作教學的方式做了一些探索與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分層教學中進行
要提高學困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得讓這些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狀態。語文合作學習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語文合作學習是一種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的合作學習方式。語文合作學習研究的是和諧及共同發展,但合作教育并不排除學生的個性發展,相反,合作學習是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的。因為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出現時,除了有獲得知識的欲望以外,還帶著特定的情感世界。合作學習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每組學生完成適合自己水平的那一組后可向更高一層邁進,真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動機激發理論認為:激發動機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課堂教學中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分層合作學習法就是創設了這樣一種情境。
一般合作小組為異質同組,這樣分組雖有很多優勢,但對提高學困生的閱讀能力,似乎不太理想。因這些學生在閱讀上總處于劣勢,閱讀速度也較慢,別的學生談的閱讀體會往往勝過他們。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干脆等待別人的結果而沒有了自己的閱讀經過,自然也談不上能體驗閱讀產生的快樂。如果適時以同質的同學合為一組,大家的閱讀速度差不多,談的體會也許可能膚淺、偏頗,但至少自己會愿意談,這些學生之間也容易產生爭論。這時老師在分層教學中對這些同學加以關注,傾聽他們的閱讀感受、與文本對話相結合,同時多加鼓勵和點撥,那么他們的興趣自然會產生,也可逐漸融入于班級整體閱讀之中,逐步消除自卑感,不斷增強信心。
二、激發興趣與提高內驅力的方法
1.盡量了解學生學生閱讀困難并非只是缺少知識,常常是“也許獲得了知識,但是卻不能在特定的環境中有效地激活所學知識”。所有的學習都涉及來自以往經驗的遷移,學校教育失敗的許多方面都可以解釋為學生在家庭文化里學到的知識與在學校文化中要求他們所學的知識不能發生有效遷移。文化實踐的問題對于理解學生學習的多種方法和幫助他們順利地學習是極其重要的。教師在平時特別要關注這些學生,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實行個性化教育。
2.學會等待學生閱讀困難首先表現在閱讀速度慢。常規教學中,老師等不到也等不及這些同學閱讀結束,便進入下一階段的閱讀檢查,了解閱讀結果。學生還未讀完全文,就開始聽那云里霧里的分析。專家研究表明:“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時間應包括足夠的信息處理時間。學習不能操之過急,信息整合這一復雜的認識活動需要時間。”如果教師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表現得缺乏耐心和同情心學生,就會對這位老師產生反感情緒。
3.降低標準首先要降低教學目標要求。學困生的實際水平與教學目標相距甚遠,應采取小步子策略將長遠的教學目標逐漸分解,幫助他們先達到與其實際水平比較接近的目標,然后一步一步地提高要求,逐漸接近總體的教學目標。 俗話說,一次成功的學習比十次規勸或教導省力得多。其次,幫助他們確定成功的標準。學困生的抱負水平應該是努力爭取比上一次有提高,要鼓勵他們制訂新目標去超過上一次測驗成績,即使仍然是不及格,只要比原先成績有進步就值得表揚。最后,“教師必須確保評估孩子們成功與否的標準,必須符合孩子們現階段能力所及的水平,讓每個水平層次的孩子有機會感受同樣程度的成功喜悅,而且對自身已經具有這種能力的事實,對教師付出的辛勞都有同等的認可。”
4.激勵成功動機激勵成功首先要懂得規避失敗。由于學困生在學習中遭遇失敗的可能性大,失敗的結果所產生的負值也大,一旦傷害其自尊心,就會導致焦慮過度,更多地擔心失敗,放棄努力。學困生在學習上屢遭挫折,無法達到期待的學習結果,容易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學習也難以取得良好的學業成就。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到成就感,成為激勵學困生努力學習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現代學習是終生學習,其中閱讀能力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沒有這一能力,終生學習也將成為空話;作為語文教師,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真正體現“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使每位學生都能提升閱讀水平,同時使閱讀成為“悅讀”。
(史定翔,上海市德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