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學習學術論文寫作最困難的是選題,老師就應從這里入手進行指導,選題的好壞很大程度決定論文的好壞,如何指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貯備、興趣愛好等確定論題就顯得至關重要,一旦確定了論題,學生就知道去查資料,在分析比較中發現問題,其創造潛能因此被激發,這才是我們要學生學習寫學術論文的目的。不過大學生知識貯備不足,分析能力有限,老師的指導對他們而言相當重要,教給他們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必要的,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概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做到胸中有三個字:新、小、實。
先說“新”。出新應該是對一切論文寫作的要求。一般來說,這個“新”是指觀點新。如果這樣要求大學生實在有點勉為其難,他們本身的理論建構還沒有形成,還處于向別人學習知識的階段,要他們站在宏觀點上提出比前人更進一步的新觀點,對大多數大學生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把“新”僅僅定在“新觀點”上在實際中是不好操作的。筆者認為,論文寫作還可以在方法上出新,比如學中文的同學會發現許多有價值的文學理論都是借鑒別的學科的成熟理論而提出來的,比如樂黛云借用物理學上關于“熵”的理論來闡述比較學的相關理論,這樣講,學生很快就會明白。曾經就有學生借用物理學上關于“場”的相關理論,用到文學理論的系統建構上,寫成了一篇近萬字的優秀論文。還有,在邊緣學科也容易找到論題,比如前人將寫作學科和心理學科相交叉,進行寫作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的探究,就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在方法上出新,還有一種做法行之有效,那就是思維學上講的逆向思維法,簡單講就是挑毛病。專門挑別人學術文章中的毛病,大學生寫論文苦于找不到目標,把別人的文章作為標的,馬上就可以收攏思緒,這樣訓練學術論文寫作,好處有二,一是能夠仔細研讀別人的文章,一般而言,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大都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這樣,無形中學生學到了別人思考問題的方法,知道面對一個問題,該從哪里找到一個切入點,要怎樣組織論證過程,因為是要挑刺,學生會讀得格外仔細認真,學到的東西也就格外多。第二個好處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既能挑出毛病,又能有理有 據地自圓其說,這種辯駁能力的訓練,在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也是極為重要的。學術論文出新還有一個做法就是寫綜述,比如一年當中某一學術期刊就某一學術問題陸陸續續發表了好些文章,那么到年底將這些文章放在一起歸納綜合,一是歸納出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二是梳理其中有用的原始資料和第一手材料,三是對這一學術問題的研究前景、方向作出展望。這種綜述文章需要扎實的專業功底,對綜合能力、鑒別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學生通過寫這類文章,把握材料的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訓練,所以說,學術論文出新除了觀點新,還可以在方法、思維方式、材料整理等方面出新,而這些方面大學生是能夠勝任的,并由易到難逐步學會學術論文寫作。
再說“小”。將論題劃小,恰恰是大學生最不好把握的環節,而論題越小,學生寫起來越好把握,成功的系數就越大。眼高手低是大學生寫學術論文最容易犯的毛病。如何幫助他們克服這個毛病,我認為,首先強調功夫在平時,教導學生在學習中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思考問題,比如在西部地區的學生對西部地區的方言可以多角度探討,比如第一個角度對某一種方言的分布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第二個角度同一地區不同縣市對同一物品不同稱謂調查;第三個角度對某一種方言的演變過程的調查;第四個角度對某一方言受強勢語言影響的現狀調查;第五個角度對方言影響溝通的現狀調查……總之,平時就教會學生對研究對象從不同角度去調查,并寫好詳盡調查報告,最后再選取一兩個第一手材料最可信、資料最齊備、分析最透徹的角度來做文章,才能保質保量地寫好學術論文。其次,強調對材料的條分縷析,這方面,季羨林老先生介紹了一個極好的方法,他的方法是:如果我們意識到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取一張比較大的白紙記下這個問題,圍繞這個問題把能想到的相關數據、材料記在白紙上,然后到圖書館找相關資料查尋,并在白紙上記下那些有用的資料,回到家中,開始回視那些資料,不斷記下由閱讀這些資料而激發的新的思想,對材料進行新的整合,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慢慢地想這些資料、問題,并理清思路,到第二天、第三天都不忙著動筆,依然在那張紙上填填寫寫,直到覺得所談問題都是實質性的,解決方法都是切實可行的,結論水到渠成時再提筆,這時候,論題自然就小了,同時也不必擔心論題太小,沒東西可寫。其三,強調小處著眼,大處落筆。小并非無價值、無聊,比如有同學為出新為求小,對《紅樓夢》,他擬出一個“寶釵、黛玉誰的腳更小”的題目,雖然他收集到許多歷史上有關小腳的文字記載,但我們還是否定了這個題目,原因是認定沒有研究價值。周汝昌先生研究紅學,有一個切入點很小,就一個數字——108,他提出108這個數字,并非“八”為考證當初曹雪片芹中《紅樓夢》是多少回目,他還引出在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中有一個108情結,他說,女媧煉石,這石頭高十二丈,脂批說這是照應十二正釵,這石頭成正方形,每邊二寸‘四丈,是高的一倍,相乘是九十六,十二加九十六恰恰一百零八,這是其一;一排正釵,八排副釵,正好九排,九是古老的中華文化品評人的格,叫上中下,上里邊又分上中下,中里邊又分上中下,下里邊又分上:中下,共九品,古畫叫做九品中正,這里面又是一個108,這是其二;《東周列國志》108回,乾隆年間的《歧路燈》也是108回,108是我們中華文化里最喜愛的一個數字,廟里撞鐘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還十八,撞鐘節奏一共是108下,曹雪芹的原稿是七十八回,脂評說后至三十回,七十八加三十還是108,這是其三。總歸一句話,重要人物就是108位女兒,針對《水滸傳》的一百單八將,這都是文化內容,不是文字、數字游戲,內容深刻得很。看似簡單的數字108,卻包蘊著如此深廣的內容、博大的思想。由此可見,從小處入手,層層深入,方見功力。
最后說“實”。這個實包含這樣幾層意思,一是切合自身實際,選題時一定要選自己熟悉的內容和平日里常常關注、思考的問題,不能看什么是熱點就抓什么,必須立足于自身實際,量力而行。第二層意思是要能解決實際問題,做學問不能像晉人談玄,尚空談,它必須是能解決現世人生的一些實實在在問題的文章,僅僅只為考證而考證的工作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大學生一方面努力學習書本知識,另一方面也應走出書齋,走向社會,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地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文科生,更應立足于腳下的土地,對本民族、本地區的民俗、文學現象、歷史傳承、地方風物等進行有目的地搜救、整理、研究的下作,這項工作不但意義重大,而且極容易出成果,因為很多方面都是全新的工作,也因此做起來有相當多的困難,唯其困難,更能磨煉學術意志,所以,無論是從學術成果、研究方法還是學術意志等方面都能鍛煉人。第三層意思是誠實,做學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做人,在學術領域,也講誠實守信,不剽竊別人的學術成果,不弄虛作假,哪怕是平日里寫的小論文,也不能到圖書館一抄了事,而大學生當中這種現象屢屢可見,我們在圖書館甚至讀到這樣的奇文,在一些刊物中夾著紙條,上寫:敬告某某專業某某級同仁,這一冊書從第某頁至第某頁已被全文抄錄,請勿再用。所以,必須從品德上嚴格要求大學生做一個誠實的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一個做學問的人最起碼的道德標尺。
總之,大學生撰寫學術論文是一件艱苦而重要的工作,必須想方設法教會他們從何處入手,如何去研究,如何行文甚至于如何保證自己的學術品格,從“新、小、實”三個字生發開去,是可以對他們進行有效指導的。
(楊艷妮,湖北民族學院預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