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功能,不僅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而且有助于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和理解的深化。而審美教育的心理過程,離不開想象的參與和調制。在古詩教學中,充分培養審美性想象,尋找審美教育與想象力培養的交叉點,對于領略詩歌意境和藝術魅力,有著積極意義。
一、創設情境,配合想象,體會詩歌的形象美
古詩教學中的想象力培養,主要參與者是再造想象。要欣賞詩歌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從中領會藝術形象的美,就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使詩歌所塑造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美麗畫面,從而得到美的感染。
在培養學生審美想象時,教師應該努力創設情境,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視聽器官和感知系統,調節他們的情感心境,豐富學生的表象,把抽象的詩句轉化為具體的形象的畫面,以利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形象美。
1.富有感情的范讀,以詩的韻律美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情感的渲染過程中初步感受詩歌所創造的形象,為學生的再造想象提供一個基本框架。
2.生動的詩歌形象描述。教師在揭題后用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表情、富于感情的語氣聲調,描述出詩歌的美麗形象,讓學生隨著教師的描述,展開形象思維與再造想象。學生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美麗的詩意畫面,體會到詩歌的形象美。
3.充分利用詩意畫,提供想象的“拐杖”,使學生的表象得到豐富,邊看畫面,邊展開想象,學生便容易理解詩歌創造的形象美。
例如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時,教師一邊用生動、有感情的語言描述詩歌意境,同時將花落葉長的暮春景色和孩子們在田野撲蝶嬉戲的動人情景,配上一段表現兒童撲蝶的音樂,制成計算機課件輔助教學。學生看著畫面,聽著音樂,隨著教師的描述,充分發揮想象力。生動的畫面,活潑的旋律,得體的解說,把學生帶入詩歌所創造的形象畫卷。這時,教師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培養了審美性想象,體會了詩歌的形象美。
二、填補空白,析想結合,體會詩歌的結構美
古詩詩句間常有較大的省略和跳躍,這對學生展開想象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不少困難。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詩歌的情節空白處和跳躍處,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把它與詩歌的分析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對詩歌形象的完整感受和理解,從而體會詩歌的結構美。例如教學《塞下曲》時,教師要抓住“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進行分析,讓學生先想象兩句詩句所創造的形象,再讓學生找出兩幅畫面間省略的情節,想象“草驚風”后將軍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有助于理解將軍的英勇驍戰的形象。這種填補空白,析想結合,實際上是把想象寓于思維之中,使學生對詩歌的結構美有所認識。又如教學《游園不值》時,教師抓住詩句的空白,讓學生想象“滿園春色”是怎樣美麗,分析詩歌為什么不寫滿園春色,而寫“一枝紅杏”的原因,從而使學生了解古詩中的剪輯、跳躍和對比、映襯等結構美。
三、指導吟誦,邊讀邊想,體會詩歌的情感美和音韻美
古詩含意深長,音韻優美,包蘊著詩人的豐富情感。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詩歌中這些美感因素,讓學生在閱讀和想象中理解古詩。古人說:“佳句偶相得,未吟淚先流。”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逆而求之,指導學生“佳句常想象,誦吟解詩情”。一般地說,在吟誦中,教師既要以自己富于感情的范讀感染學生,更要指導吟誦的方法,在吟誦中想象詩歌的意境和形象,在想象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在讀與想的雙向傳遞中,體會詩歌的情感美和音韻美。
四、以畫賞詩,想想畫畫,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古詩教學中的難點,是讓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體會其意境美。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審美性想象的功能,利用古詩“詩情”與“畫意”的完美結合,通過教材、掛圖、自制的詩意畫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充分提供詩歌表象,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對詩歌有了一定理解后,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再造想象(有時也可調動創造性想象的參與),以詩句為基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如《暮江吟》教學后,可讓學生根據古詩描述的情與景,自繪一幅圖畫。通過詩配畫活動,以詩促想,以畫賞詩,不僅可以看出學生的理解,如“殘陽”的形態,“瑟瑟”的色彩,“可憐”的含義,而且可以展現古詩意境,體會詩情畫意,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性想象”。
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性想象”,既有助于理解詩歌,又有助于發展學生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學生的美感,為提高學生美的素質創設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俞 洲,浙江省慈溪市滸山街道碧海小學)